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致敏性化学物引起的常见公共健康问题。以往用于预测化学物致敏性的方法一般采用动物疾病模型,通过将试验动物暴露于化学物后产生的皮肤反应或局部效应来判断化学物的致敏性,比如80年代获得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采纳的豚鼠局部封闭涂皮试验(Buehler test)和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 test)(OECD GT406)。2002年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以减少了试验动物数量、优化了试验方法等优势,成为豚鼠试验的替代方法(OECD GT 429),2012年LLNA的两种改良试验方法LLNA-DA(OECD GT442A)和LLNA:BrdU-ELISA(OECD GT442B)也通过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验证。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及由于欧盟对化妆品动物实验禁令的发布,研究人员调整了化学物致敏性预测方法的研究策略,由动物疾病模型向基于细胞实验的机制研究和计算机模拟分析转变。随着对皮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生机制理解的深入,研究人员从皮肤致敏反应作用机制中的一些关键事件着手,包括化学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角质细胞炎性反应、树突状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已开发出多种体外测试方法,主要有直接肽反应试验(DPRA)、人角质细胞KeratinoSensTM试验、骨髓U937细胞活性试验(MUSST)、人类细胞系激活试验(h-CLAT)、角质细胞系NCTC2544IL-18试验、基因组致敏原快速检测试验等。目前已有两种体外方法通过欧洲替代方法验证中心(ECVAM)验证,包括DPRA(OECD GT 442C)和ARE-Nrf2荧光素试验(OECD GT 442D)。但是还没有一种体外测试方法的结果能单独用于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评估,目前体外方法只反映皮肤致敏不良反应结局路径(AOP)中的一部分关键事件,不能完整提供皮肤致敏反应机制中连贯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信息。基于单个体外试验及计算机系统不能独立评价化学物皮肤致敏性,研究人员采用组合测试策略(ITS),将非动物试验的化学物辛醇水分配系数、表皮生物利用度、直接肽反应试验、KeratinoSensTM试验、骨髓U937细胞活性试验和动物试验的LLNA、GPMT/BT试验数据以及计算机模拟的数据组合起来,以涵盖皮肤致敏不良反应结局路径中各阶段生物化学效应的数据,从而建立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评估的框架。目前,基于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的皮肤致敏组合测试策略应用软件已被开发,该软件整合多种来源的化学物皮肤致敏性资料,其结构设计与OECD公布的AOP一致,通过直观、易懂的图解模型分析化学物皮肤致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