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及胃镜特点分析

来源 :第二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g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过敏性紫癜(Schonlein purpura,SP)是儿科常见疾病,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是儿童血管炎综合症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了.过敏性紫癜临床上根据主要累及部位分为皮肤型、关节型、腹型、肾型及混合型,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伴或不伴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血尿、蛋白尿.其中以腹痛、恶心、呕吐及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腹型或混合型过敏性紫癜,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且尚无特异的辅助检查手段,尤其当皮肤紫癜不明显或晚于消化道症状出现时,诊断较为困难,极易误诊误治[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32例以腹痛、恶心、呕吐及便血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腹型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儿童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所见、病理学特点分析及治疗方案评估,提高对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HSP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误诊误治.目的:总结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为该病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20月我院收治的32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内镜资料.结果:32例患儿均有腹痛,消化道出血18例,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点、糜烂、溃疡.8例Hp阳性者行三联疗法根除治疗较4例未根除者病症恢复较快.结论:典型的临床特征、胃镜表现及IgE升高者有助于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早期诊断.Hp感染可能与Sp有关.
其他文献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其病机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治疗的多样性和效果不稳定性。“六位一体”治疗理念,即“以调为先、以通为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提出,主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与现代医学提倡的医学模式转变不谋而合,有同工异曲之妙。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行降低幽门功能的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造成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内镜下可观察到反流表现——即胃腔内多量浅黄至黄绿色胆汁,或胃壁上附较多含胆汁的黏液,或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状或水流状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幽门口松弛或处于开放固定状态;胃黏膜弥漫性红色改变,黏膜皱襞水肿、接触性出血,或伴有糜烂、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胃病、胃胀、
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在全世界普遍流行的疾病,发病率高,不仅严重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还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FD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但是FD的发病因素、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仍未清楚,故目前临床上尚无对FD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西医其治疗无明显有效药物,多只能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对症治疗。而中医在治疗FD上辩证论治,并且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往往取得满意疗效,故中医在FD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改进:1、缺乏统一的辩证分型、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研究大多数停留在临床经验总结阶段,缺乏符合随机、对照、双盲等严格的科研设计的前瞻性研究,所以如何对FD进行客观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其发生发展经历了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早期癌-进展期癌的过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intesplasia,IM)指胃粘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状态下转变为肠粘膜上皮及腺上皮,具有部分肠上皮的特性,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但并非所有的IM都将转化为胃癌,一般认为不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内脏高敏感是其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肥大细胞(MC)与IBS的发病密切相关,IL-4及IL-9是促进肥大细胞活化的关键细胞因子.本研究通过入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探讨外周血中IL-4及IL-9通过活化肠道肥大细胞引起内脏高敏感的可能机制。得出结论:IBS患者血清中存在IL-4, IL-9的表达升高,其可能通过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进而上调PAR-2的表达,从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能体现中医治疗特色和优势的病种.陈誩教授认为,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在脾胃病的临床辨治中更加深入、细化,并体现个体病机特点,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文从"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等多个矛盾的统一对立关系来阐述陈誩教授辨治脾胃病的临床辨证思路。陈誩老师认为,脾气主升清,其性燥,多虚多寒,气多于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主通降,其性湿,
胃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转移率、复发率、病死率较高,目前,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胃癌对放疗敏感性不高,化疗又存在诸多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因此,降低副作用和寻找新的辅助治疗药成为胃癌辅助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在抗癌辅助用药方面,氧化苦参碱逐渐显现出令人欣喜的应用前景.其相关药品,如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康艾注射液、氧化苦参碱(博尔泰力)等在临床上也已应用于
胃癌患者AFP的来源,可用退化论来解释。由于胃和肝组织均是由胚胎期的原始前肠演化而来,在起源上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一些原发性胃癌的发生过程中细胞分化发生差错,某些基因被抑制,导致部分出现肝样分化,在细胞癌变时被激活,其产生AFP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表达,导致大量AFP产生,而并非胃癌肝转移后,转移灶周围再生或增生的肝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AFP)作为HCC主要肿瘤标志物是一个单链糖蛋白,根据植物凝聚
胃肠吻合口结肠瘘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一种并发症。据丁印鲁等报道胃肠吻合口结肠瘘于毕Ⅱ式结肠前少见,结肠后多见。其主要原因是:胃迷走神经切除不完全;胃窦部未切除或残余胃窦部黏膜使G细胞得以增殖再生;胰胃泌素瘤第一次胃发现;胃切除范围不够。本例患者胃肠吻合口结肠瘘于结肠前较少见,其原因考虑与胃切除范围不够有关,造成术后胃酸分泌过多,形成残胃吻合口溃疡、慢性穿透并有周围组织粘连,最后形成内瘘。胃肠吻合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