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氨氮合成氨工业废水串级A/O生物脱氮规律的研究

来源 :2015年全国水处理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A/O工艺处理高浓度氨氮合成氨废水,通过两个半月的调试运行,对其最佳运行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稳定运行的串级A/O工艺系统对高氨氮废水处理效果可达到GB13458-2013中废水间接排放的标准.运行参数为进水量300m3/h,氨氮负荷0.08~0.12 kg/ (m3·d),氨氮硝化液回流比200%,污泥回流比80%,C/N=4~5,污泥浓度为3500mg/L;系统碳源不足时,投加碳源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脱氮效率;当原水中游离氨浓度大于40mg/L时,系统氨氮去除率随游离氨浓度呈一次反比关系下降.
其他文献
静钻根植桩通过采用扩底及注浆技术大幅度提高地基土对桩提供的承载力,可充分发挥高强预制桩的承载性能.通过在桩身预设钢筋应力计,开展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分析了在压、拔荷载作用下静钻根植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及桩侧阻力和端阻力的分布情况.竹节桩的采用大幅度提高了地基土提供的侧摩阻力,桩端扩底部位可有效提高端阻力.静钻根植桩工艺对上部较软土层的侧摩阻力提升效果显著,按现行规程中的方法计算该部位侧阻力具有较大安全
由于基坑支护结构中围护桩的使用按变形进行控制,预应力预制桩在围护工程应用中的变形与其弯矩的对应关系没有明确定论,而且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受弯过程中容易出现脆性破坏,限制了在支护工程中的应用;复合配筋桩通过在管桩中增加一定数量的非预应力主筋,可大幅提高桩身抗弯、抗剪性能及延性.本文通过模拟预制桩在围护工程中的使用环境的试验,将复合配筋桩与普通PHC管桩进行抗弯性能对比,测定其在受弯作用下裂缝开展情
为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嵌岩桩的受力特性,本文以贵州某一边坡支护中的桩基挡墙为背景,基于有限元ANSYS软件平台,对水平受荷嵌岩桩进行数值模拟及正交试验.介绍了该数值试验分析思路,给出了水平受荷影响较微弱.嵌岩桩弯矩、剪力的数值试验结果,并与其传统解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明:基桩弯矩呈抛物线型变化,有限元解和传统解的峰值弯矩相差较大,基岩中桩段弯矩与桩底约束负相关,弯矩峰值与桩径负相关,刚性桩、柔性桩
在桩基设计中,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之比例系数m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目前在工程中,对系数m的取值主要借助于经验公式、查规范表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一数值试验法,在一模型中运用该方法成功地求出已知地基土弹性模量E下的水平抗力系数之比例系数m.基于该模型,我们进行单因素数值试验来探究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之比例系数m与其弹性模量E之间关系.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在单因素数值试验中,
文章通过对某地海岛内拟建建筑物边坡报告数据情况的分析,得到此地基边坡需稳定加固的结论,并针对报告提供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对几种常见的加固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同时考虑施工工艺的可行性及合理性和对当地环境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边坡采用既经济又合理的微型钢管群桩加固处理措施.利用微型桩阻止边坡的滑移,起到抗滑的作用,增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同时,通过微型桩本身的刚度和强度来提供抗滑力,从而起到平衡边坡的作用
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原位测试法计算理论为基础,借助常见的Excel电子表格,仅仅需要人工输入几个必需的原始数据,从根本上减化了人工逻辑判断和数值计算的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判断与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基于工程实例,通过红层软岩中大直径嵌岩桩的主要设计参数,桩长、桩径、嵌岩深度的正交试验计算,分析了它们对桩基承载能力、桩基沉降与混凝土用量等设计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该工程桩基优化设计方法,值得参考.
针对某建筑物上部结构开裂现象,通过对该建筑物的结构资料、周围环境及施工条件的分析,给出了填土遇水湿陷和施工外界因素是造成基础不均沉降的原因.基于建筑物现有受力特点并结合建筑物结构现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提出了微型桩托换法和压力二次注浆的加固方法,利用微型桩提高竖向承载力和通过注浆加固增加土体强度,从而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保证热电厂的正常安全使用.
结合陕化化肥公司合成氨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实际,分析SBR池出水NH3-N和COD含量超标的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从源头上减少污水产生量、将多余污水导入消防废水池、加大均质池污水碱度的检测频次等相应的工艺调整措施。
应用一种新型改性纤维球过滤器,对油田回注水进行精细过滤处理,现场表明,该设备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的优点,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油和悬浮物等指标,出水油和悬浮物分别达到《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SY/T5329-2012中平均空气渗透率≤0.01μm2和>0.05μm2~≤0.5μm2注入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