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窑洞建造技艺及特征分析

来源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bsa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洞建筑是黄土高原上的先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利用、改造黄土地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在窑洞建造漫长的实践中,其建造方式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匠人圈子里传播,并没有系统整理和见诸文字.笔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走访,结合当地自然地理人文条件,将陕北地区窑洞建造方式及其特点进行归纳,旨在促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与传承.
其他文献
荥阳韩凤楼故居是民国时期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采用"前厅堂后窑院"的窄院式总体布局,以二层堂楼为核心,系五架梁带前廊硬山建筑.韩凤楼民居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质朴,真实反映了荥阳地区民国时期城镇民居的形制特征.本文以对韩凤楼故居的文献研究为基础,了解并认识其所蕴涵的价值与文化,进而为研究豫中地区民国时期传统民居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参考.
传统民居的活化不仅在于对单体建筑的探索,而且是对与其所在聚落的宏观范畴、整体性的研究.而研究的基础是对它们的组成元素有清晰的认识,以此谋求营造一个当地人所认同的、心灵有所归属的家园.
近年来,人们对建筑文化遗产包括城乡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这就需要人们正确理解保护原则标准,建立四层级式保护体系,切实做好保护规划立法,正确处理保护与更新开发的关系,弘扬并发展仿古主义、新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新地域主义等,使融汇于自然山川环境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新风格的建筑与城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山绿水间.
衙署类建筑多位于老城区核心地段,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加建改建,在修缮与复原设计中往往面对历史资料不全、片区内各时期建筑庞杂、文物建筑改造严重、修缮中建筑形式及节点复原依据不充分、传统展示设计手段单一,无法真实完整地再现整体空间意象等问题.本文以荥阳县衙复原研究为实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踏勘、调研访谈、多方案比较分析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方法,详细探讨了衙署类建筑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多种可能性.
本文在对大量传统民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规模宏大型、布局奇妙型、构造坚固型、择址灵异型、匠师奇技型等几类有关传统民居传说的类型,辨析了每种类型传说的发生和存在基础,揭示了背后有关民居的营建、居住等方面的文化及意义.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民居传说的传播及其神格的建构.
本文介绍了福建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及空间布局,一般为山地聚落、山环水依,以祠堂为中心,以宗教建筑为纽带,以街、市为中心,内向封闭的布局,并受风水观念影响;突出了其村落特征及其灵秀山川、人灵地杰、水陆码头、贸易活跃、名人辈出、文化繁荣的景象.
本文尝试以文化的视野,梳理出本土文化影响下的重庆原乡民居类型,探究了移民文化影响下的新式民居类型、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民居类型嬗变、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类型分异,从而揭示出在各种文化影响下重庆传统民居类型的发展演进.
扬州是与运河共生长、相始终的城市,扬州的城址变迁、城市发展、园林兴衰与运河皆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一些扬州园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也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运河文化为主导,从生态廊道的视角,阐述运河文化对扬州传统园林的影响及作用,结合扬州传统园林的"活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提出构建运河生态廊道体系,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审慎推进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南河下低碳示范区是扬州市政府与美国可持续发展社区协会(简称ISC)的合作项目,以历史环境下民居建筑的低碳规划、建筑节能、绿化减排为建筑目标.民居建筑的形成是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蕴藏着许多可持续生态思想和综合改善居住环境的宝贵经验.项目运用低碳技术达11项之多,是与地域风貌有机结合的实践案例.由于低碳社区是低碳民居设计最根本的起点,因此,本研究在介绍示范区低碳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同时,跨出示范
青海地区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及地域资源短缺等问题,为了适应干燥寒冷风沙大的气候条件,具有高大院墙的内向封闭式庄廓民居成为青海东部农牧区各族人民共同采用的民居类型.庄廓院墙是传统庄廓民居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营造包含着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本文通过对院墙的尺寸、材料与营造技术进行分析,总结院墙的营造智慧,并对其传承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传统庄廓院墙营造技术传承的优化策略,为各类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