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采用Z-N催化剂,在2L聚合釜中进行丁烯-1本体聚合合成高等规度的聚丁烯-1,详细考察了氢气加入量对催化性能和聚合物等规度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对最佳聚合条件下得到的聚丁烯-1产品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确定后氢气分压为0.2MPa时催化活性最高为14000g/g,聚丁烯-1产品的等规度大于97%,熔融指数等力学性能同国外聚丁烯产品相近.
【机 构】
:
中国石油 大庆化工研究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714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132
【出 处】
:
中国化工学会2012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Z-N催化剂,在2L聚合釜中进行丁烯-1本体聚合合成高等规度的聚丁烯-1,详细考察了氢气加入量对催化性能和聚合物等规度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对最佳聚合条件下得到的聚丁烯-1产品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确定后氢气分压为0.2MPa时催化活性最高为14000g/g,聚丁烯-1产品的等规度大于97%,熔融指数等力学性能同国外聚丁烯产品相近.
其他文献
研究了以HZSM-5分子筛为催化剂、甲缩醛和三聚甲醛为原料合成聚甲醛二甲基醚的酸催化过程,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产物分布满足Anderson-Schulz-Flory分布;随反应温度和甲缩醛投料比的提高,PODE产物收率有下降的趋势;HZSM-5沸石分子筛的硅铝比对产物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与硫酸催化剂作对比,沸石分子筛催化剂的PODE产物收率更高。
研究了丙烯低压羰基合成失活铑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以低压羰基合成失活含铑催化剂废液为原料,先进行蒸馏-氧化处理,再加入三苯基膦、NaOH、NaBH4等适当的试剂,可以合成出具有催化活性的铑膦络合物HRh(CO)(TPP)3,铑收率可达到83%。所得产品具有与商品催化剂基本相当的丙烯氢甲酰化反应催化活性。同时考察了铑浓度、氧化剂种类、酸种类等因素对铑收率的影响。
综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产业链从原料1,3-丙二醇、PTT聚酯到PTT聚酯下游产业的总体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PTT聚酯合成技术的现状及PTT聚酯的市场供需情况和主要生产商。提出21世纪国内PTT聚酯生产商应将工作重点应放在采用常规PET装置进行PTT聚酯成套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动PTT产业链的发展。
采用“母料-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聚丙烯(PP)导电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形态、力学和导电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MWNTs可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电性能,3%(w)MWNTs添加量即可使复合材料的体积电导率提高7个数量级。体系中引入第三组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后,绝大部分MWNTs分布于LLDPE相中,形成了“双逾渗”现象,极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
通过热重-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对氯化镁醇合物MgCl2·nEtOH的脱醇过程进行了研究.该醇合物在室温55350℃范围内,起始失重温度为158.1℃,最大失重速率在183.3℃.利用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了该氯化镁醇合物脱醇的热分解动力学过程.通过非等温动力学实验对氯化镁醇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Ozawa等失重百分率计算得到MgCl2·nEtOH脱醇的活化能为153KJ/mol.
通过改变球形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完善催化剂的载钛工艺,开发出新型球形聚丙烯催化剂DO-Ⅵ,提高了催化剂的共聚性能,开发并生产出产品质量优级的抗冲共聚物。通过GPC、C-NMR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组成、序列结构、热转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乙丙抗冲共聚物的抗冲强度随着乙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聚合物的机械加工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综述了国内外外给电子体对丙烯聚合影响的研究进展。首先分析了不同外给电子体及其浓度对丙烯聚合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然后分析了单个外给电子及复合外给电子体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同时指出了Ziegler-Natta聚丙烯催化剂体系外给电子体的研发趋势。
研究了用喷雾干燥法制备无机复合粉末的方法。将一定浓度的层状蒙脱土悬浮液与一定浓度的纳米级二氧化硅悬浮液按所需要的比例进行浆液混合,使蒙脱土片层和球状二氧化硅粒子在水中保持互相隔离分散的状态,然后喷雾干燥,通过将悬浮液快速干燥而使蒙脱土片层和二氧化硅小球的互相隔离分散的状态能够快速固定下来。正是这种相互分散的状态使其在聚丙烯熔体中更好地分散,从而共混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增强聚丙烯。一定含量的马来酸
采用偏振拉曼光谱对拉伸聚丙烯产品的定向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分子走向与激光的偏振方向平行或垂直时,试样的拉曼谱带的相对强度发生变化。依据谱带的相对强度可以判断聚丙烯材料的定向性。
以市场上常见的国内外合成树脂产品为核心,开发合成树脂综合数据库,包含两个子数据库:生产装置和工艺,下游用户和产品。建立各类信息之间的关联,对数据库进行二次功能开发和信息利用。采取自编数据库软件代码的开发形式,明确功能需求,可灵活、便捷地开发各种功能组件。在提供产品性能信息的同时,涵盖上游生产信息和下游实时销售信息,使数据库更有效地在决策、生产计划中发挥作用,增强石化企业的信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