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特定穴的选择上,头面部交会穴因能扩大治疗范围,使用频率较高,阿是穴(扳机点)往往为神经异常冲动的起搏点/传导点,同为治疗重点。毫针针刺是临床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因其刺法灵活多变、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作期及间歇期治疗。三叉神经痛是针灸临床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多样,方剑乔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与疾病特点提出选穴重局部、当分期辨证临床择法、重用镇痛要穴等治疗原则,临床疗效卓越,能够起到
【机 构】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特定穴的选择上,头面部交会穴因能扩大治疗范围,使用频率较高,阿是穴(扳机点)往往为神经异常冲动的起搏点/传导点,同为治疗重点。毫针针刺是临床运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因其刺法灵活多变、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发作期及间歇期治疗。三叉神经痛是针灸临床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方法多样,方剑乔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与疾病特点提出选穴重局部、当分期辨证临床择法、重用镇痛要穴等治疗原则,临床疗效卓越,能够起到即时镇痛,减少发作频次,改善发作症状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并比较武汉城市社区与黄冈农村社区中老年男女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为制定相应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管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健康体检收集两地675名中老年男女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的被调查者患有脑卒中,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血压44.1%、吸烟25.0%、缺少锻炼23.7%、明显超重或肥胖20.9%、血脂异常19.7%、高同型半胱氨酸
复杂干预是当今医疗实践中极为普遍的治疗方式,其重要性日渐突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学中的复杂干预问题,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已成为医学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立足中医药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中医药复杂干预研究的特点,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难点,提出了复杂干预研究的若干具体问题,指出复杂干预的研究是中医药科研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研究之初,明确复杂干预的内涵,从中医药复杂干预的自身特
背景:为了提高证据质量,近年中医药治疗乙肝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在RCT基础上的系统评价逐年增加,其中包括一篇被Cochrane Library收录.但是由于潜在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和发表偏倚导致较少的试验纳入meta分析(纵向综合),证据不足以推荐中草药治疗慢性乙肝;而且结局指标报告的差异降低了干预措施间的效果比较(横向比较).
Purpose:To assess 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oral medication of Qishe Pill in healthy Chinese subjects.To describe the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profile of Qishe Pil
目的:观察粗针平刺神道穴及传统针刺对不同病程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随机分成粗针组和传统组,分别在西药口服的基础上进行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观察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及面部症状改良Portmann临床简易评分法(RPA)等指标的变化,进行疗效比较研究.结果:粗针组的疗效、治疗后H-B分级及RPA积分变化等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疾患,针刺治疗疗效确切,本文从镇痛机制、神经源性炎性反应、血液流变学及自主神经干预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偏头痛的发作机理研究以及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进展,并认为今后可针对干预自主神经系统方面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偏头痛的针刺干预机制,下丘脑及自主神经系统的研究可能是突破点,此研究也可能开拓探讨针刺治疗疾病的新方向,对于进一步研究古典针法“烧山火”、“透天凉”作用途径(包括减缓感
目的:评价针刺"安神六穴"配合"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调神组64例采用"安神六穴"配合"四关穴"治疗,常规针刺组64例参考石学敏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偏头痛治疗取穴.患者每次治疗30分钟,一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采集指标,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NR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
目的:探讨经筋排刺电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筋排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血清IL-6、TNF-a及NO水平.结果:经筋排刺电针治疗和常规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在简明麦吉尔疼痛量表评分、血清IL-6、TNF-a、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而经筋排刺电针治疗较常规针灸治疗下降的水平更加显著.结论:经筋排刺电针中风肩痛的作用机制可能降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设计,70例受试者分为针刺组(34例)和西药组(36例),针刺组给予6周的针刺治疗,西药组采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西替利嗪片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3周、6周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眼痒、鼻甲等症状、体征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
归纳《黄帝内经》中的皮部理论及相关针刺方法,探讨刺皮针法的临床应用规律,提出"刺皮针法"这一概念,有助于临床针灸医师寻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疗效显著的针刺方法.刺皮针法阐述了五脏肺与五体皮的内外对应关系,认为肺脏疾病可外达于皮部,而针刺皮部可调节肺脏相关疾病:对于热病初期起,外邪在表者,病位在肺卫者,可通过刺皮针法达到宣泄皮毛部的邪气以宣肺气。因此刺皮针法可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喘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