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与家乡之谜

来源 :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森籍贯之谜叶楚伧《国民政府林故主席森墓志铭》没有提及林森的家乡,所以后世有尚干和风港二说。持尚干之说者日:“林森出生于尚干镇糗坪下的祖居内。(1996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福州奇观》),或日:“祖为福建闽县(今闽侯)尚干七柱厅(今尚干镇糗坪下8号)人,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21日)生于尚干凤港。(2004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海峡两岸林森研讨集》)。持凤港之说者,一是:林森生前在龙屿里山为父母营葬的墓碑上就刻“凤港”二字;二是:林森亲侄女林湘《林森传》(初稿)写:“戊辰(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六八年二月十一日先大伯父子超公诞生于凤港村。”三是据凤港村乡老以及与林森同时代的福州乡老“口碑”、“字碑”,皆说为凤港村人。
其他文献
林森在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即建成了一座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20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大胆探索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国民政府办公楼(又称文书局办公楼)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其设计方案,就是在林森的主持下最后确定的。林森因为有了建造黄花岗烈士墓和中山陵的经验,对这一幢建筑的设计,以及内部的结构等,发表了很多意见。1934年初,办公楼举行奠
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一字长仁,晚年别署青人,清同治七年(工868年)诞生于福建闽侯,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一日病逝重庆,享年七十七岁。  子超先生自幼受儒家学术思想的熏陶、富有民族意识、胸怀匡复大志。所以当民国纪元前十八年、总理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鼓吹革命,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号召天下时,先生欣闻之下向往最深。是故,于一九0五年加入同盟会,从事许多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有的是子超先生亲自策
林森先生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反对腐败没落满清王朝、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他策动新军成立九江军政府。袁世凯篡夺政权后,他去职东渡日本,加人中华革命党。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他任中央执行委员。由于他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因而,成为民主爱国主义者。1932年就任国民政府主席,连任12年。1943年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遗体葬于
林森能从一介平民走向国民政府主席的高位,这与其早年在家乡教会学校尤其是在鹤龄英华书院(1881-1886年在学)所接受的“西化”教育有紧密的联系,他在这种较高层次的教育中,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营养,滋生了先进的民族、民主思想,走上向洋老师发起挑战的中国式“反叛”的道路--爱国情怀与教会同化思想的对抗,这是其开始踏上共和革命道路的先声。本文试图从鹤龄英华书院课程特点来分析对早年林森的影响。
林森早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培育了其对孙的崇拜之情。孙对林的信任和倚重反过来强化了林对孙的崇敬与服膺。林对中国共产党与工农运动态度的转变亦受其孙中山崇拜心理的影响。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通过设置总理纪念周、设立植树节等方式,于全国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作为国民党元老和国府元首的林森,身体力行,一方面服务于集权统一的政治权威的建构和巩固,另一方面弘扬了孙中山革命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森立即以国家元首名义发表讲话称: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光荣历史,我们祖宗传下来的锦绣江山,以及完整的国家主权,都担在我们的肩头,不幸现在遭到了空前的国难,我们每一个人肩膀上的担子,要比以往各时代的古人,大上万倍。本文介绍了在抗日运动中林森先生的历史贡献。
任国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的林森,适当的“有为”和适当的“无为”,是他做人做事的风格特点。在西安事变中,林森面对“鹤蚌相争”的南京时局,从大局出发,毅然支持和平解决,并主持安定大计。事变和平解决后,作为功臣的他,并不邀功,而是由顾全大局的“有为”自然过度到不与人争的“无为”。林森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林森,民国政坛上一位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是辛亥革命元勋,生前追随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奔走呼号,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贡献心力;襄助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筹募革命经费、发展党务,贡献卓著。终观其一生,无私无悔地追随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国民革命,其德行功业,足为天下楷模。可以说,林森先生为孙中山之忠实信徒。
林森病逝后,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唁电体现一种特殊的情感。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的出色表现,获得当时会议主席林森的肯定与尊重,林森的风度与态度也给毛泽东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与林森也分道扬镳。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与林森隔空携手,在抗日的许多问题上灵犀相通,遥相呼应。林森盖棺论定时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林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是对“和谐”二字的经典诠释。不论是面对位高权重的政要,还是患难与共的挚友,抑或是一介平民,林森都可以与之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建立全方位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林森对于和谐关系的处理,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