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城郊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小流域水系碳氮养分循环特征带有明显的“人类”印记,成为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小流域水系类型众多,排水沟渠、河岸湿地和水体都是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者,环境要素复杂,加之试验观测缺失,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制约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水系温室气体排放
【机 构】
:
农业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长沙环境保
【出 处】
: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城郊景观重要组成部分,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小流域水系碳氮养分循环特征带有明显的“人类”印记,成为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小流域水系类型众多,排水沟渠、河岸湿地和水体都是全球温室效应的贡献者,环境要素复杂,加之试验观测缺失,导致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制约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水系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及总量评估方法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此,本研究以典型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各级河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水体温室气体静态漂浮箱和扩散模型法的研究,在全部级别河段开展了扩散模型法的观测.研究发现,流域水系两岸人类活动对其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有较大的影响,在两岸人类活动密布的三四级水系,其温室气体扩散通量明显大于河流源头的一级水系(P<0.05).多元非线性回归树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温室气体扩散机制受水体各种化学特性的控制,其中硝态氮、溶解氧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是水体甲烷和氧化亚氮传输的主控因子(P<0.001,R2=0.58).可见,两岸人类活动碳、氮养分流失是流域水系温室气体间接排放的来源,增强农田管理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并控制养分流失,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并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海南岛多火山,距海口仅约l5km的马鞍岭一雷虎岭火山群存在潜在喷发危险;1605年琼州发生7.5级大震,造成72个村庄陆陷沉海,东寨港地区震后至今仍继续沉陷.海南及邻区小震活动频繁,多发生在北部湾、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1970年有地震台网记录以来,岛东北缘出现一条南北向小震密集条带.海南岛在各个构造运动期水平和垂直运动强烈.以近EW向的王五-文教断裂为界,北部为雷琼断陷,新第三纪和更新世大幅沉
应用现代大地测量手段能够在某个范围或某些空间观测点上进行连续观测,获取具有一定空间分布的时间序列监测数据;主成分分析是处理时空数据序列,提取所需信息的有效方法。由于各种原因,数据序列中经常出现缺值,甚至出现长时间的连续缺值。然而,主成分分析要求数据序列是连续的,因此事先需要内插缺值或进行迭代计算;而长时间的连续缺值,很难进行内插。基于时空数据序列与其主成分之间的相互再生关系,我们探讨了一种包含缺值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 (SDSM) was applied in downscaling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climatic regions such as humid,sub-humid and arid region of Nepal Himalaya.The study includes the calibration
台湾近年来每逢台风或超大豪雨,除造成淹水灾害外,强大的水流冲击力造成防洪结构物的严重损坏,影响到两岸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基于此,实有针对水流如何破坏防洪构造物进行相关研究及探讨之必要.目前常用之水理分析模式,较无法精确仿真水流冲击现象,另外传统的现场监测,大多针对水位及淹水范围,缺乏对构造物本身相关数据的搜集,故较难掌握结构物的破坏情况.因此,建立防洪结构物的现场监测,并探讨水流对于防洪构造物之破
采用基本气候观测系统的近实时(Near Real Time Data)地面观测大气温度、温度-露点差、云、能(见度)、天(现在天气)、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多天气要素报告,高空探测资料、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站点资料,高分辩源排放资料等,探讨大范围低能见度雾霾预测的气象条件指数识别方法PLAM(Parameter Linking Air-quality toMeteorological conditi
在应用GRACE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时,将非保守力加速度和姿态数据当做真值在理论上不严密,因为非保守力加速度和姿态数据均为观测值,势必存在观测误差。鉴于此,本文顾及非保守力加速度和姿态观测误差,进一步改进短弧边值法重力场反演理论模型,并利用JPL(Jet PropulsionLaboratory)所发布的2003年1月至2011年8月的GRACE Level-1BRL02观测数据反演一组60阶次的月
本文利用UTCSR 2003年1月至2013年7月GRACE RL05的60阶次月平均重力场模型,分析比较了高斯滤波、各向异性滤波、扇形滤波和维纳滤波,以及结合去相关滤波在反演南极地区冰盖质量变化方面的差异。通过计算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121组重力场模型阶方差分布得到维纳滤波与半径为300km的高斯滤波效果最为接近;(2)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滤波半径能提高反演结果信噪比;采用相同滤波半径,不同空
在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的高寒草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了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并对该生态系统的CO2 净交换(NEE)进行了观测.分析2008 和2009 年的高寒草原生长季CO2 通量的观测数据,发现CO2 最大吸收速率均出现在8 月份,分别为3.7 和3.4 μmol CO2·m-2·s-1.而日最大吸收值,2008年出现在7 月中旬(1.19 g C m-2 day-1),在2009
由于数据源、方法和先验知识的不同,不同时期估算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布和面积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2003-2012年),结合冻土分布模型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进行估计.首先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对MODIS地表温度产品进行缺值填补,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自动气象站(AWS)地表温度观测数据,利用多
在东南极的冰穹A开展深冰芯研究是找寻地球最古老冰芯气候记录的热点。中国科学家将不久的将来在南极昆仑站钻探深冰芯。本文应用三维热力耦合的full-Stokes模型,分别在假设的各向同性和随深度改变的各向异性的冰组构的条件下,模拟昆仑站周围70×70 ktri2区域内的冰流速度、温度和冰龄。冰组构和地热通量对竖直方向的冰流速度进而对冰盖底部的温度和冰龄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冰厚的巨大变化和冰下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