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形的特色风貌塑造方法初探

来源 :第二十三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乡日益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宏观语境的改变,城乡发展日益对于门户性、形象性的要求增强,城乡自身的特色与空间质量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特色风貌的塑造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基于文化符号的角度,通过探索以文赋形的特色风貌塑造方法,从而将传统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文化与城乡物质载体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以形赋意的目的.研究以云南省元江县城的特色塑造为例,通过文化符号数据库的建立,文化符号库的分类植入等方面的内容,探求将多元的文化符号应用于现有的城乡特色风貌塑造中的实践方法,从而为云南的城乡特色风貌塑造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中国闽东及浙南丘陵地区发现一种极有特色的合院,其空间形态并非以“院”为核心,而是以一深架主屋为中心向四面生长不同大小的院落,本文中称为“深架四面楼”.由于“深架四面楼”具有“深架”、“多楼层”、“多开间”与“木架悬山构造”四项特点,故可依居民之空间使用需求,沿纵、横二轴分别往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延展,而形成“两侧延展”、“前后延展”、“四向延展”、“多进组合”等四类空间形式变化.而“木架悬山构造
在我国对蒙古族传统居民的相应探究当中,关注点大多集中在蒙古包民居空间形式、材料、建造方面,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建筑中的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的方式,查看了内蒙古地区的相关传统住所,并在查看资料,进行访谈获取更多的资料,对蒙古族穹庐式民居的“餐饮空间”及内涵进行研究.
目前,各地煤矿带式输送机运输已基本实施了安全监测和保护相关设备和系统,能够实时对煤矿带式输送机运行环境、设备、人员、生产过程等进行有效的监测,但是这些系统都相对孤立,各系统间信息不能共享,造成设备运行能耗较高.在保证系统稳定、可靠、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带式输送机系统进行综合保护、变频节能、视频、声音、监控等一系列自动化改造和建设,实现对带式输送机的远程集中连锁节能控制,减少现场工作人员,降低事
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基于足够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调研与梳理,村落文化直接反应该民族的历史渊源、聚落风俗、生活习惯等,但中国传统村落普遍缺乏历史文献资料,缺乏系统而完善的村落档案,对于研究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保护更新更缺乏理论支撑.所以本文以恩施州宣恩县土家吊脚楼聚落彭家寨为案例,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之前所需要的研究基础,总结出适用于相类似的村落保护的研究方法.
中国文化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化影响和延续着中国传统乡村的功能.传统乡村功能主要体现在山水环境、生产生活、邻里交往、乡村文化等多方面,功能使得乡村得以延续和发展,保证了居民的生活和繁衍,乡村是人们生活和心灵的归属.
本文探讨了赣东闽北乡土建筑营造的全过程,对通常意义上的乡土建筑营造工序作了钩沉.认为“营造”是乡土建筑营建工作的核心,由房东与大木工匠协调共同完成,共分六步;相地、料例、择吉、主墨匠与二墨匠、起屋、仪式,包括选址、选时、选人及选料等一系列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地区提供借鉴.
清代淮盐以一隅便可抵数省之课,其运销范围更是覆盖了我国苏、皖、赣、湘、鄂、豫六省.而淮盐运输线路虽是一条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古商贸线路,但它不仅对沿线经济繁荣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沿线聚落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淮盐运输线路为基础,将点状聚落串联成线,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沿线聚落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揭示出聚落因受盐业经济影响而呈现出的“文化交融”特征.
本文通过对湖南通道地区现存百年鼓楼的实地走访,对其空间类型、平面形式、建造方式以及相关联的侗族民族文化进行了总结归纳.希望借此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提供一定的素材及方法.
广西近代庄园建筑,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在广西地域范围内,立足于本土建筑文化传统,兼容西方建筑风格,修建起来的风格各异、功能完善的私人宅院、建筑群.本文通过对广西近代庄园建筑的实地调研,综合考量历史、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分析与归纳庄园建筑的类型与特点,以全面、客观地把握其历史地位、发展原动力与价值意义,促进广西近代建筑的研究、保护与传承.
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对乡土建筑的内涵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传统乡土建筑的建构思考,从传统乡土建筑和建构内核的联系出发,考量传统乡土建筑在材料、结构、工艺三方面给当代乡土性建筑设计观念带来创新思考;第三部分为从传统乡土建筑中汲取的认知借鉴,结合建构的技术与生产积极地建立起当代乡土性建筑的创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