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东海北部外海越冬场游泳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格局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采用中国14家渔业公司底拖网渔业生产和科学调查获得的25种游泳生物数据,结合东海月平均海表温度,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主成分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分析了海洋表面温度和渔业群落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解析群落结构变化和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970年代到2011年海表温度可分为冷水期(1970s-1982年)和暖水期(1983-2011年)两个阶段,冷水期内为增温趋势,暖水期内1998年之前为增温,之后为降温趋势.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显示:多样性波动在较大程度上受到马面鲀的影响,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马面鲀成为绝对优势鱼种,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不含马面鲀时,多样性指数在增温期(1972-1998)随时间显著增加(F=5.85,df=16,P<0.05),在降温期(1999-2011)则同步下降(F=3.21,df=9,P=0.11),表明海表温度会影响游泳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水平.主成分分析第一因子(PC1)和第二因子(PC2)的方差解释率为32.43%,PC1表现为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模式,这种大尺度的变化可能和气候变化相关;PC2则为短周期的年际变化模式,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时间尺度相对应.线性拟合和GAM分析结果显示,PC1与冬季海表温度EOF主模态(winEOF1,winter EOF1)的线性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F=26.22,df=26,P<0.001),winEOF1和sumEOF2(夏季海表温度EOF主模态,summer EOF2)联合效应对PC1的方差解释率达到88.9%,winEOF1对PC2也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表明群落格局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受到气候和海洋水文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