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的研究探讨了儿童在冲突情景下的反应。然而较少研究考察儿童对于报复不道德行为采取何种态度。那么,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儿童会选择恢复原状、息事宁人,还是报复肇事者、伸张正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目前尚不明晰。本研究主要探讨儿童作为旁观者时,对待报复的态度,以及态度和儿童自身的报复行为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前3个实验中,我们采用单变量(报复/不报复不道德行为)被试内设计。参与者首先观看两段视频。视频中,2个玩偶分别拥有2块积木,随后一个玩偶(肇事者)趁另一个玩偶不在时拿走对方的1块积木。其中一个视频里,被拿走积木的玩偶报复了肇事者,这一玩偶被称为报复者;另一个视频里,被拿走积木的玩偶将自己的积木取回,这一玩偶被称为归还者。视频结束后,主试询问参与者对报复者和归还者行为的评价(认为他们的行为对/不对)以及喜爱程度。最后,主试设定类似情境,考察参与者自己面对肇事者时是否选择报复。实验间的差别为:实验1中,报复者通过让肇事者损失3块积木的方式报复了对方;实验2中,报复者让对方损失了2块积木;实验3中,报复者让对方损失了1块积木。实验4中,我们将不同惩罚力度作为自变量,直观比较让肇事者损失1至3块积木时会否影响儿童对报复的评价。截止目前,共有184名4-6岁的儿童参与,其中实验1至3中每个实验48名儿童,男女各半;实验4中40名儿童,女孩17名。目前的结果表明,儿童对于报复者和归还者的行为评价存在主效应,儿童更加认为归还是正确的。报复力度存在主效应,儿童更加认为小的报复力度是正确的。同时,不喜欢报复者的儿童更少选择报复对方,以较小力度报复他人的儿童也更加认为大力度的报复是不对的,这说明儿童对于报复的态度以及行为是一致的。相比起报复拿走自己玩具的同伴,学龄前儿童更倾向于令其归还自己的玩具。本研究有利于加深了我们对学龄前儿童报复态度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家长、老师引导儿童在类似的冲突情景下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