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土剥离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2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试验钢槽装填土石模拟表土剥离后喀斯特地区裸露坡地"二元结构",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揭示雨强、坡度和地下孔(裂)隙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表产流时长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雨强与地表产流量、产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0.922),与地下产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r=-0.485),与地下产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r=0.277).低坡度(坡度=10°)条件下,地表产流存在临界雨强,临界值在50mm/h~80mm/h之间.地下产流量、产沙量随雨强的变化的大小顺序为80mm/h<30mm/h<50mm/h.(2)地表产流时长总体上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坡度越大地表产流系数越大.在低雨强(30mm/h)条件下地表产流产沙存在临界坡度,临界值在15°~20°之间.坡度与地表产流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r=0.511),与地表产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r=0.219),与地下产流量、产沙量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02,-0.537.(3)地表产流时长、产流系数、产沙比重总体上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减小.地下孔(裂)隙度与地下产流量、产沙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0.407.地下径流模数、径流系数、产沙比重随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大而增大.(4)地表产流量与地表产沙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0.01,r=0.991),地下产流量与地下产沙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0.01,r=0.969).
其他文献
Breeding to develop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spp.) resistant crop plants typically relieson labor intensive and expensive phenotype screensof segregating progenies.Screens for resistance rely o
以水稻品种"博优225"为对象,研究了有机肥与营养液配施对稻谷产量构成因素、稻谷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营养液配施,有效地提高了稻谷产量,以每公顷1500kg有机肥配施9L营养液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产量达5181.65kg/hm2,比农民常规施肥增产18.32%;与单施有机肥相比,营养液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有机肥与营养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固碳系统,本研究采用KMnO4氧化法测定活性有机碳,对草甸黑土2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区,不同施肥措施下(不施肥、N、P、K、NP、NK、PK、NPK)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单施氮、磷、钾处理(N、P、K)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低,比参照土壤含量降低幅度达37.47%~
土壤钾素供应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作物吸钾特性、土壤供钾能力及土壤钾素形态变化对于维持作物高产和农田钾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红壤双季稻区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81--2012年)为基础,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对双季水稻集约化种植下水稻产量、作物吸钾量、土壤供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增加稻谷和稻草的产量;水稻从土壤中的吸钾量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年平均吸钾量顺
以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里炮村中幼油松侧柏混交林油松针叶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地进行乔木调查,采集并分析油松松针样品,研究施用抚育剩余物堆制成有机固体肥料对不同叶龄针叶叶面性状和碳氮磷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礼炮地区油松松针全碳含量在426.8~598.4g/kg之间,全氮含量在0.1~11.0g/kg之间,全磷含量在0.6~2.0g/kg之间.(2)通过对比,将抚育剩余物直接施入造林坑内
永续农耕旨在建立一个不过度依赖农用化学合成制剂之栽培管理方式,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以达到兼顾作物产量与环境保育之双赢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台湾亚热带地区代表性水旱田轮作生态系,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之影响.本研究自1995年至今逾20年,田区施肥管理策略以化肥、堆肥、绿肥、泥炭进行逄机完全区集设计,自玉米齐膝期、开花期及水稻分蘗期、结穗期采集土壤与植体进行分析.田区内游离固
通过研究类芦体内Pb在组织和亚细胞水平的毒害效应和分布规律,分析类芦对Pb的耐性机制,为了解类芦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耐性机制及逆境生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以Pb为目标污染物,胁迫后测定类芦体内(分为根和叶)Pb在各亚细胞组分的含量,并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EDS)观察Pb在组织和亚细胞的分布以及对其损伤情况.结果显示,从组织水平来看,P
蛇纹石土壤具有源自母质的高含量铬与镍,因此透过不同曝露途径可能会威胁人体健康.然而,目前仍未曾有对蛇纹石水稻田土壤系统,进行过铬、镍健康风险评估的报告.本研究分析台湾东部三处蛇纹石环境中土壤、落尘与稻米的铬、镍浓度,考虑成人与幼童误食土壤、皮肤接触土壤、吸入落尘与摄食稻米等曝露途径,计算其致癌与非致癌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铬、镍浓度远高于一般非蛇纹石母质之非污染土壤,落尘与稻米中的浓度则无异常
为了了解土壤质量、全球碳循环模型及评估全球气候变迁,有必要正确地量化土壤有机碳存量.由台湾农业试验所执行过的详细调查计划中,调查范围几乎涵盖全台湾农地,因此历史数据库为估算土壤有机碳存量的最佳资源.本研究目的为:(1)以三个具有代表性土壤母质的农业生产县市,利用历史数据库推估土壤碳存量的空间分布;(2)探讨不同采样密度及地理统计方法对土壤碳存量空间分布之影响;及(3)依现有土壤数据库及长期试验研究
水稻田产生甲烷为温室气体来源之一.本研究以涡流协变法(Eddy Covariance Method,EC)监测台湾中部水稻田甲烷排放,并比较不同施肥形态与不同期作下水稻田甲烷排放情形,并以监测数据进行DNDC(De Nitrification and De Composition)模式之测试.监测结果显示台湾水稻田甲烷主要排放时期为插秧后至营养生长期后期的湛水管理期间,开始排水后直到收获期之间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