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前气象计量系统所采用的温度检定设备大部分是液体式恒温槽,虽然有极少部分的空气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但因测试室体积较小或温场技术指标较低(])等原因,不能对新型高准确度气象观测仪器的温度校准、测试和检定.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气象观测仪器中的温度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转换电路、采集器以及通信传输模块等通常集成为一个部件.由于温度传感器及电路板直接与测试环境直接接触,而液体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中的酒精、水等工作
【机 构】
:
白城兵器试验中心,白城13700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广州5106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气象计量系统所采用的温度检定设备大部分是液体式恒温槽,虽然有极少部分的空气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但因测试室体积较小或温场技术指标较低(])等原因,不能对新型高准确度气象观测仪器的温度校准、测试和检定.高度集成的一体化气象观测仪器中的温度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转换电路、采集器以及通信传输模块等通常集成为一个部件.由于温度传感器及电路板直接与测试环境直接接触,而液体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中的酒精、水等工作介质对集成气象传感器及电路板极易造成电路短路风险,必须采用空气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对其进行校准、测试和检定.空气介质式温度检定设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恒温槽体、制冷系统、加热系统、循环系统、电器控制系统、安全保护系统等.恒温槽采用单筒式结构设计.为保证槽内温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需尽量减小工作介质与外界的热交换.为提高恒温槽的保温性能,在水槽筒外用聚氨酯发泡材料发泡等方式加工形成保温层.恒温槽温度控制器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置于恒温槽流动的液体工作介质中,用于实时测量工作介质的温度.温度控制器根据设定温度、工作介质的实际温度以及槽温变化速率等信息,以智能PID调节方式控制加热器工作,实现槽温的闭环反馈控制.恒温槽的均匀混合采用循环流动方式.因恒温槽中浸入较多换热部件,相对于采用搅拌电机的混合方式,循环流动的方式可在保证槽内温场均匀性的基础上,降低结构复杂性,进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循环泵采用静密封型磁力泵,具有发热量小、连续工作时间长、可靠耐用等优点,可有效保证安全性.恒温槽加热器为铠装电加热器,加热功率为1kW左右.该加热器采用抗氧化性能好、加热惯性小的镍铬丝材料制造.恒温槽采用水或无水乙醇作为恒温介质.恒温槽包括管路总容积设计为10L.假定降温速度设计为08℃/min,水的热容为4200J/(kg·℃),所需降温功率为560W.温度控制器由温度传感器、高精度温控器以及控制执行器件等组成.温度传感器采用长期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抗振性能好的骨架式Pt100铂电阻感温元件.温控器采用数字化智能控制器,其内部可以存储预设参数,在100℃~100℃温度范围内,能够根据需要自动选择最合适的PID参数进行控制.同时控制器具备数字通讯接口,能够通过外部计算机进行控制.测试室为密闭的腔体,内部工作区域尺寸设计为400mm×400nm×400mm(长×宽×高),采用采用内外双层结构,利用轴流风扇进行气体循环,便于气体在内外层之间进行循环,以保证测试室内部温度的均匀性.测试室外壳为不锈钢,内有发泡保温层,保证测试室热量不外散.保温层往内,分为内层与风道层.风道层包括风扇、循环换热器及进气管和出气管.循环换热器与恒温槽连通,换热器内循环流动温度稳定的水.由风扇将测试室内层工作区域的气体循环吹到换热器表面进行换热,使测试室的气体能很快达到控制温度.测试室内层与左右两边风道层之间的间距设计为25mm左右,测试室内层与下层风道之间的间距设计为150m左右.循环换热器采用翅片结构,使用铜管作为循环水管路,铜管上装有铝片.风扇选用大尺寸的轴流风扇,风速可通过电压调节.空气循环采用贯(横)流风机驱动,贯流风机风叶长度尽可能接近恒温槽空间的宽度;出风口风速采用可调速电机驱动,以方便调整风速;贯流风机的入风口尽可能靠近调节风道的顶部,以方便空气获得与恒温板更大面积的热交换.调节风道的隔板的两面之间绝热,即两面之间安装有绝热材料.隔板的安装设计成可调节、可方便拆卸,以方便调节风道的宽度和开展校准、测试和检定.隔板与两边的壁面安装有密封胶垫,以防止空气从两边缝隙进入调节风道.充当调节风道的水槽壁面(即恒温面)与恒温槽的内壁面,在调节风道处通过绝热材料连接,以防止水槽壁面直接传热给恒温槽的内壁面.测试室的换热器与测试室内的流动空气进行换热,把测试室内空气温度换热到恒温槽的控制温度.置于测试室内部的温度标准器和被检温度仪器仪表与测试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恒温槽的控制温度.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由被检温度传感器适配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温度传感器适配器可将温度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温度量值;数据采集软件通过数据采集器将标准温度值和被检温度传感器温度值采集至计算机,按相关要求进行加工、处理和存储,并可自动生成、打印数据记录表和检定结果报告.还可以通过面板上的RS--232通信接口连接上位机,实现温度控制参数的更改和测量结果的采集.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2004~2013年福建省龙岩市7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05年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采取小波分解、带通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近10年前汛期龙岩市降水的低频特征,并以2005年为例,分析了龙岩市前汛期典型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前期的大气低频前兆信号.结果表明:(1)龙岩南部近10年的前汛期降水有5年存在显著的30~60d和10~20d
分析湖北省2014年夏季(6-8)月降水和气温资料,结合500hPa高度场、各层风场和比湿场资料,对2014年湖北省出现凉夏的天气气候成因进行分析.2014年夏季湖北省平均气温为25.9℃,较多年平均偏低0.8℃,居1961年以来倒数第8位.进一步对年夏季湖北省温度异常成因分析表明,东亚地区中高纬以经向环流为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整体偏强,西伸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南,是造成夏季降水增多、气温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ropical Cyclone (TC) Megi (2010) using the Grell-Devenyi (GD) and Betts-Miller-Janji(c) (BMJ)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respe
除热带海洋外,中纬度海表温度异常(SSTA)也是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为了揭示冬季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活跃区—黑潮延伸体(KE)的SSTA在未来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利用CCSM4.0CMIP5中的历史试验结果资料分析了过去KESSTA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并与实际进行了对比,评估了模式的模拟能力,随后对模式RCP情景试验结果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讨论了冬季KESSTA与中
本文利用江苏省月降水量资料以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结合近40a江苏省降水异常机理分析基础上,对2010/2011年江苏秋-冬-春连旱与近40a的3次连旱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80/1981年的干旱持续时间最长,2010/2011年的干旱程度最强.从气象要素分析来看,其对流层大气干燥程度、下沉运动的剧烈程度都较强,并且持续时间较长.1980/1981年和2010/2011年的北半球
本文利用黄冈9个国家地面观测站53年9~11月降水资料分析了黄冈地区秋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从各项环流指数中寻找和降水相关的因子,利用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黄冈地区秋季降水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黄冈秋季降水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近年来的降水呈减少趋势;2、黄冈地区9月降水量和东亚大槽强度呈正相关,10月降水量和东亚大槽强度呈负相关,和冷空气活动次数呈负相关,11月降水和南方涛动指数呈负相关,
本文研究热带印度洋SSTA对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异常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前期冬、春季持续异常的热带印度洋海盆模与西北地区东部5月降水异常主模态存在显著关联,而且这种显著关系存在年代际的差异,在北半球气候突变(2O世纪70年代中后期)之前两者关系不显著,而在之后两者关系显著加强,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热带印度洋冬、春季暖(冷)海盆模通常对应后期西北地区东部5月全区一致的降水异常偏多(少)。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西
本文利用宁夏2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月气温资料、500hPa大气环流资料,对2014年1月气温的异常特征及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1月,极涡、乌拉尔山阻塞、西伯利亚高压、青藏高原高度场、海陆气压差等异常,是导致宁夏1月气温偏高的直接影响因素。用上年lO-11月北太平洋海温对1月环流场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正位相年,500hPa高度场上,1200E以西范围内
区域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区域站)是气象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了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密度,同时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区域站在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为气象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各地区域站数量逐渐增加,站点的建设和设备的管理、维护成为了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蕲春多丘陵区和山区,区域站周围多杂草,雨量计堵塞问题长期困扰气象局.分析
由于风廓线雷达的时间和空间分辨能力超过任何一种高空风测量系统,其探测的资料在局地暴雨、冰雹等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孙贞等利用对流层风廓线雷达的高时空分辨风场数据对两次气旋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将采用其方法,通过计算SRH来研究江淮气旋的相关天气特征。本次气旋过程为倒槽锋生气旋。高空西风槽、南支槽和中、低层切变发展东移是环流背景:西南、东南急流输送暖平流、水汽提供了能量源: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