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阐述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概况及成库后的生态问题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搞好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机 构】
:
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443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阐述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概况及成库后的生态问题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搞好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其他文献
本研究依台湾“生态旅游文件”之五大精神为基础,并邀集包含生态资源、人文史迹、自然保育、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社区总体营造、游憩管理及国家公园等方面学者专家与生态旅游业界代表,组成生态旅游地遴选及督导小组与生态旅游咨询服务团,利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评估法与模糊德尔菲法,建立75项生态旅游地遴选指标作为遴选依据。1997年报名生态旅游地遴选者计有32处,由生态旅游地遴选及督导小组与生态旅游咨询服务团选出1
为研究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及其枯落物对土壤水分坡面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土壤水分渗漏装置进行试验,得到各处理不同坡位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A(百喜草覆盖处理小区)、B(百喜草敷盖处理小区)、C(裸露对照处理小区)各处理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年内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土壤含水量的坡面分布规律亦均为:下坡>上坡>中坡。A处理、B处理的不同坡位年均土壤含水量与C处理相应坡位差值的绝对值之
在Arcgis的支持下,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安溪县龙门镇崩岗侵蚀区域水系和崩岗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区域一级河流两侧斜坡几乎没有崩岗,二级河流两侧斜坡仅有少量崩岗发育,三级河流及其支流两侧和源头沟谷斜坡崩岗强烈发育。导致不同等级的河流及沟谷于崩岗发育密切相关的原因是斜坡在形成历史上所处的侵蚀或堆积之状态;研究区内一、二级河流属于侧向侵蚀有一定历史的河流,其两侧斜坡有发育良好的坡积土覆盖,不
为弥补以往崩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崩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作者以安溪全县域的崩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崩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三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治理为主,实行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从东南的城厢往西北延伸到感德及西南的龙涓在内的10个乡镇为中度崩岗侵蚀区,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
在遂宁市解家湾水土保持试验站内设置坡耕地农耕措施径流观测场,排除降雨、坡度等因子的交互影响,研究在水力侵蚀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为紫色土地区进行合理农作管理与提高土地生产力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最容易引发紫色土区土壤有机碳流失的耕作措施依次是:“顺坡沟垄”>“无植被休闲裸露”>“与等高线成一定夹角沟垄”>“横坡等高无档沟垄”>“横坡等高加档沟垄”,即与传统的习惯性顺坡耕作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需要系统考虑,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研究。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基于ArcGIS 9.2空间数据分析工具,选取土壤侵蚀、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四个指标进行空间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对指标进行了权重评价,对福建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类型进行了区域划分。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修复适宜自然恢复为主的区域面积为3786km2,适宜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相结合区域面积
通过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描述土壤水分含量变化曲线和壤中流过程的参数进行分析,定量研究了降雨强度和表土容重(表层0~5mm)对薄层紫色土坡面壤中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薄层紫色土坡面土壤水分湿润峰运移速率在0.2~1.2mm/s之间,大于达西定律湿润峰运移速率,说明薄层紫色土坡面壤中流产流过程中优先流特征十分明显;②降雨强度和表土容重是影响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和壤中流产流的主要因素,用
本文利用钢制变坡冲刷水槽,在不同坡度(5°~25°)和流量(0.2~1.0L/s)组合下,研究了薄层水流水动力学特性及对红壤分离速率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Re随坡度和流量的变大而增加,流量对雷诺数Re的影响大于坡度,薄层水流流态为过渡流区和紊流区。坡面流平均流速、径流水深与坡度和流量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来模拟,相关系数R2为0.9978和0.9975,且平均流速、径流水深主要受流量控制,随
泥沙是土壤侵蚀过程的产物,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侵蚀特征。本文利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南方几种典型母质发育红壤侵蚀泥沙的颗粒分布特征、不同粒级中胶结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黏粒含量高的第四纪黏土红壤泥沙中粗颗粒含量较高,且多为较稳定的团聚体;砂粒和粉粒含量较高的泥质页岩红壤和花岗岩红壤侵蚀泥沙中单粒含量较高,且泥沙分散后粉粒和黏粒的含量高于原土壤。此外,径流优先选择携带0.002~0.02m
近年来,产流的尺度效应研究越来越引起地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利用发生在1961-1969年间的所有降雨-产流事件,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流域尺度沟道系统的产流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从流域面积为0.18km2的初级沟道小流域到187km2的流域系统尺度上,径流系数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流域面积为4.26km2的次级沟道蛇家沟小流域和96.1km2的杜家沟流域。产流能力随不同流域尺度上的变化可以用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