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下生殖道HPV和致病菌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来源 :2016第九届白云会暨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r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患者宫颈分泌物致病菌菌株感染情况,初步探讨生殖道致病菌、HPV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将我院入院收治且病理确诊为宫颈癌或CIN的患者424例设为研究组(其中宫颈癌200例、CINⅢ83例、CINⅡ56例、CINⅠ85例),另选458例妇科良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宫颈脱落细胞PCR-反向点杂交HPV基因分型检测同时取宫颈分泌物进行致病菌培养.结果 宫颈癌、CIN与对照组在菌群分布无显著差异,且都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P>0.05);致病菌在研究组中检出率为37.0%,高于对照组1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PV不同的感染情况进行分层,HPV阳性时,病例组宫颈分泌物致病菌培养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阴性时,研究组宫颈分泌物致病菌培养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致病菌对CIN、宫颈癌的发生、进展有一定相关性;宫颈癌、CIN和对照组致病菌在菌群分布中无差异;生殖道致病菌对HPV导致的CIN、宫颈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模型中局部及全身免疫因子的变化,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免疫发病机制.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在大鼠皮下注射大剂量雌激素建立大鼠的假发情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实验组大鼠的阴道内接种白色念珠菌sc5314悬液,对照组则灌注同等剂量的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溶液),在不同时间点(第1,2,3周)收集实验组与
目的: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大量的研究证实,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HPV感染女性可通过自身免疫将其从体内清除;但仍有5%-10%感染者因自身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无法清除病毒,并维持高水平的HPV病毒载量,造成HPV持续感染。这部分人群就是宫颈癌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影响HPV清除的因素除自身免疫外,阴道微生态环境平衡的破
会议
目的:评价阴道微生态在BV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在妇科门诊疑有阴道炎而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的妇女4285例,对其中的BV患者应用甲硝唑栓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诊断为BV的患者为795例(18.55%),诊断为VVC的患者475例(11%),诊断为TV的患者139例(3.24%).其中,阴道微生态失衡的妇女为1147例占全部病例的25.76%,BV患者全部有阴道微生态失衡,患者年龄
会议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V)之间阴道代谢物的差异性.方法 门诊纳入186例女性,其中BV女性50例,VVC女性41例,CV女性30例和健康女性65例;测定阴道分泌物中D-和L乳酸、EMMPRIN和MMP-8浓度,并分析其与阴道疾病的关系.结果 BV组阴道分泌物D-和L-乳酸浓度与对照组和VVC组相比显著性减少(P<0.001);对照组和B
目的 通过建立性成熟大鼠胰岛素抵抗与子宫内膜增殖模型,培养阴道上皮细胞.方法 将27只8周龄的健康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9只、胰岛素抵抗组(F) 18只.分别给予C正常饮食、F组高脂饮食48周.F组随机分为胰岛素抵抗+去势(FO)和胰岛素抵抗+子宫内膜增殖(FE)组,每组9只,FO和FE组去势后1周进行药物干预,给药4周后处死.FE组给予E2 800 μg/(
目的:对比研究足月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ROM)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PPROM)孕妇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与足月胎膜早破、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相关性,及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PPROM孕妇76例,PROM
目的 了解遵义地区女性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基因分型及年龄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妇科门诊4692例妇女进行13种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分型检测.结果 总感染阳性率10.87% (510/4692),其中单一感染占总感染人数的82.94%(423/510),多重感染17.06%(87/510).高危型HPV感染排前五位的是:HPV58,比例最高20.76%(106/510)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致病菌种体外药敏试验与真菌表型转换的相互关系,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研究对象2014年1月-2015年1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且经临床及实验室诊断为RVVC的患者共90例 方法 90例患者,取阴道分泌物,经阴道微生态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分析RVVC患者体外药敏情况及与病原真菌表型转换的相互关系.结果 引起RVV
目的:通过分析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特征,对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就诊妇女22029例,对其阴道微生态状况(主要包括阴道PH值、乳杆菌、清洁度、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029例就诊者中微生态正常者3219例(占14.61%),阴道微生态异常者18810例(占85.39%).阴道微生态异常中优势菌异常9443例(9443/18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