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的内涵进行解构和建构,并为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提供相应策略。首先,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的内涵: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专家,罗兹曼指出,"我们把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他还强调"(中国)从1949年以前现代化就开始了,它包括放弃中国社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许多支柱。"布莱克则指出,"现代化是近世以来知识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结果。它伴随着科学革命而到来,反映了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从而使人类控制环境成为可能。"可以看出,学者们强调现代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人类社会曾经经历、现在进行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个漫长的过程。现代化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它包括制度、物质、思想的逐渐变革。现代汉语词典中,"传承","传"即传递、传授的意思;"承"即接着、托着的意思;传承指对师徒或两代人之间某教义、文化、技艺的传授和继承的意思。综合看来,我们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的内涵理解为,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制度、器物、思想等进行现代化改造,促使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进行广泛传授与继承。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强调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因势而动、因时而动,同时强调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采用现代思想、现代技艺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助力。其次,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提出的依据:(1)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即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传承,能够为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提供助力。(2)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议题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民国时期张之江等人创办国术馆系统推广国术、精武体育会广开分会传授包括拳术在内的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较多成果,有利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3)国际经验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需要现代化助力。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成功将柔道、跆拳道等民族体育推向了世界舞台,许多现代体育项目起源于英国的户外运动,所以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有机会走向世界。(4)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土壤受到侵蚀。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植于乡村,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城镇化进程加快,从事农牧鱼林业的人口减少乡村人口流失致使民族传统体育传承面临巨大困境。(5)思想观念的改变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传承模式受到挑战。1905年科举废除及1911年清王朝的解体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丧失了国家权力支持,改革开放后,西方消费主义的商品文化通过电影、图书以及其他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婚丧嫁娶节庆习俗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无以为继。(6)器械、场域等物质基础使民族传统体育广泛传承受到限制。首先,多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材多使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制作,耗时耗力,且不能投入大规模生产;其次,中国因为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且千百年来由于交通等因素导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只能在民族聚居区进行,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的路径探析:(1)思想现代化-辩证看待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我们应当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传承并不是要将其拔离出原有的文化土壤,而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否定之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方法能够最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体育。(2)战略现代化-与国家战略相向而行;习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阐述为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提供了重要指引,在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工作中,应以国家战略为导向。(3)场域现代化-体育院校应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我国拥有十余所高等体育院校,这些体育院校拥有一般高校和地方无可比拟的各种资源,能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提供现代化场域;可以加速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的进程。体育院校可以采用人才培养、摄影记录、科学研究等形式助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4)素材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器械及传承工具改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显著特点是,一切事业的标准化、产业化,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要求其器材能够采用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如南京体院于翠兰团队对石锁进行改造,采用PVC塑胶等材料,使石锁能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并降低石锁运动准入门槛。其次,VR虚拟体验技术的发展,为民俗表演或宗教祭祀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体验的工具。可以通过VR虚拟体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跨越空间的体验与传承。(5)传播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传承要兼具国际视野。第一,做到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做到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传播;第二,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即对民族传统体育祛魅;第三,传承媒介的多样性;第四,受众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