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酶切法、芯片法和测序法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以期获得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采集48名来太原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遗传非综合征性散发耳聋患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首先采用酶切法对19例患者先行GJB2 235delC、mt 12S rRNAA1555G位点筛查,随后对发生突变的患者父母进行这两个位点的检查,分析患者突变信息的获得方式。其次,从19例耳聋患者中挑选双侧均为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8例及其中1例有新生儿肺炎、窒息史患者的父母,共10例样品,使用晶芯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试剂盒进行4个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9个位点的筛查,包括GJB2(35delG,176del 16,235delC及299-300delAT),GJB3 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mtDNA 12SrRNA(A1555G、C1494T),以芯片检测结果来验证酶切的准确性。最后,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对GJB2 235delC、mt 12S rRNAAl555G、SL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酶切及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对除GJB2基因、线粒体A1555G突变及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外的分子病因不明的患者进行GJB3、GJB6基因编码区测序,序列比对以期发现致病突变位点。
结果:19例耳聋患者,酶切法共检出4例GJB2 235delc,1例nat 12S rRNA A1555G;其中8例患者及1例患者的父母基因芯片法检出1例mt 12S rRNAA1555G,3例GJB2 235delc(患者纯合子,其父母杂合子),3例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1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1例,IVS7-2A>G杂合突变1例,3例9位点均正常。nat 12S rRNAAl555G和GJB2 235delC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酶切相一致。10例基因芯片检测及GJB3测序分析均未检出GJB3 538C>T突变及GJB3其他致病突变;GJB6基因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位点。mt 12S rRNAA1555G和GJB2 235delC位点测序分析再次与基因芯片和酶切结果相一致。SLC26A4基因突变ⅣS7-2A>G和2168A>G测序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随后对部分患者父母采用上述方法筛查,48例样品中,共检出15例携带致聋突变,检出率31.25%。
结论:酶切法、基因芯片法及测序法三者检查结果相符合。临床诊断因患者而异,综合三种检测技术,设计最佳筛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