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非综合征性常见耳聋基因诊断的研究

来源 :第五届华北地区三省二市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1989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酶切法、芯片法和测序法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以期获得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采集48名来太原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遗传非综合征性散发耳聋患者及其家属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首先采用酶切法对19例患者先行GJB2 235delC、mt 12S rRNAA1555G位点筛查,随后对发生突变的患者父母进行这两个位点的检查,分析患者突变信息的获得方式。其次,从19例耳聋患者中挑选双侧均为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8例及其中1例有新生儿肺炎、窒息史患者的父母,共10例样品,使用晶芯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试剂盒进行4个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9个位点的筛查,包括GJB2(35delG,176del 16,235delC及299-300delAT),GJB3 538C>T,SLC26A4(IVS7-2A>G、2168A>G)和mtDNA 12SrRNA(A1555G、C1494T),以芯片检测结果来验证酶切的准确性。最后,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对GJB2 235delC、mt 12S rRNAAl555G、SL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酶切及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对除GJB2基因、线粒体A1555G突变及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外的分子病因不明的患者进行GJB3、GJB6基因编码区测序,序列比对以期发现致病突变位点。 结果:19例耳聋患者,酶切法共检出4例GJB2 235delc,1例nat 12S rRNA A1555G;其中8例患者及1例患者的父母基因芯片法检出1例mt 12S rRNAA1555G,3例GJB2 235delc(患者纯合子,其父母杂合子),3例SLC26A4基因突变,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1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1例,IVS7-2A>G杂合突变1例,3例9位点均正常。nat 12S rRNAAl555G和GJB2 235delC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与酶切相一致。10例基因芯片检测及GJB3测序分析均未检出GJB3 538C>T突变及GJB3其他致病突变;GJB6基因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位点。mt 12S rRNAA1555G和GJB2 235delC位点测序分析再次与基因芯片和酶切结果相一致。SLC26A4基因突变ⅣS7-2A>G和2168A>G测序分析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符。随后对部分患者父母采用上述方法筛查,48例样品中,共检出15例携带致聋突变,检出率31.25%。 结论:酶切法、基因芯片法及测序法三者检查结果相符合。临床诊断因患者而异,综合三种检测技术,设计最佳筛查方式。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回医真一七行论中的“木”、“金”、“活”三子,是后天所生,是自然及人体生理代谢活动中的连续生化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调节生态功能。是四气四液在生化过程中,物质与功能之间转换所必须参与的介导因子。一旦“木”、“金”与之关系失衡,气、性、液、质活动与量质异常,就会出现异常体液质。若不及时“成熟”而“清除”调节,就会进一步碍气、伤阳、成瘀,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成因。
近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卫生厅领导高度重视,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态度,加大对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工作的力度,在王忠和局长的带领下,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奋斗,努力工作。2003年9月,医院领导将我借调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局领导把回族医药文献整理课题管理及回族医药科研工作分配给我办理。在局领导的领导下,加大回族医药文献整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的管理,推动
回族汤瓶八诊保健疗法是我国回族伊斯兰先民在长期的与疾病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回族保健疗法。本文在回族汤瓶八诊保健疗法第七代传人杨华祥教授的协助下,系统整理了这一民族保健疗法的演化过程及八诊保健方法,旨在更好地继承、弘扬并发展回族汤瓶保健疗法。
据有关资料统计,约有20%的育龄夫妇由于患有各种不同疾病而不能生育,给他们思想上造成很大的负担,进而使有些原本幸福的家庭出现裂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不孕不育的记载和治疗。中医妇科学认为:肾气一天癸一冲任一子宫构成一条生殖轴,成为生殖功能性周期调节的核心。西医学提出:下丘脑一垂体一乳腺一卵巢一子宫生殖轴,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秉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白藜芦醇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显微镜观察该药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态学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白藜芦醇生物膜的SMIC50、SMIC80分别128、256μg/ml;256μg/ml时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早期粘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白藜芦醇对体外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有显著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