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孔SiO2 材料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调控的孔径分布、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表面羟基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在生物分子吸附、酶催化[1,2],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介孔SiO2 研究的日益增加,具有可控形态的介孔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表面活性剂P123 和聚乙二醇(PEG)为复合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改性剂,制备了高度有
【机 构】
:
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省高校轻工精细化学品重点实验室,250353,山东济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孔SiO2 材料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可调控的孔径分布、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表面羟基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在生物分子吸附、酶催化[1,2],药物控释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介孔SiO2 研究的日益增加,具有可控形态的介孔材料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表面活性剂P123 和聚乙二醇(PEG)为复合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改性剂,制备了高度有序的氨基功能化的介孔SiO2 材料。通过对PEG 分子量和浓度的控制,实现孔结构、晶面间距和壁厚的调控。以合成的两种介孔SiO2 为载体实现脂肪酶的固定化,并且对功能化前后的固定量和催化活性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表面功能化及载酶过程的机制做了探讨(Scheme 1)。
其他文献
本文分别以Hummers’法和改进Hummers’法制备了两组氧化石墨.研究了氧化石墨及其剥离后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对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实验发现:以改进Hummers’法制得的氧化石墨显示出最优的吸附效果,其在20 oC 静置吸附的条件下最高吸附量可达751.9 mg·g-1;同时发现溶液pH 对吸附量有极大影响,而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等温吸附曲线显示吸附过程符合Fr
在本工作中,以硝酸银为前驱体通过球磨法制备了银@石墨烯复合材料.X 射线衍射研究表明硝酸银在石墨烯存在下不加还原剂就被还原成了单质银纳米粒子.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银纳米粒子均匀地负载在石墨烯纳米片上,且绝大部分尺寸为1-5 nm.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表明银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为9.42 %.此复合材料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能非常高且自身十分稳定.此外,M
以均匀沉淀法制备ZnO-Bi2O3纳米粒子,并将其负载在氧化石墨烯上,用XRD、TEM、UV-vis DDR等对其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发现ZnO-Bi2O3均匀的负载在氧化石墨烯上。并以亚甲基蓝为模拟有机污染无对ZnO-Bi2O3/氧化石墨烯的光催化活性进行研究,发现在可见光的照射下,2小时后,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99%,并且有优良的稳定性。在ZnO-Bi2O3/氧化石墨烯中,Bi2O3扩展了Zn
以硝酸银和水溶性氧化石墨烯为起始原料,在没有使用任何还原剂的情况下,通过光化学反应合成了多价态银-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物.X 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5-30 nm 的银纳米颗粒和不同价态的银氧化物共存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上.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测试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可作为抗菌材料应用于医疗、化工等领域.
利用直接涂布法将肌红蛋白 (Mb)、纳米钼酸钴 (Nano-CoMoO4) 和CTS 层层修饰到自制的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 (CILE) 表面,制成了相应的Mb 修饰电极。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Mb 在膜内保持了其生物活性。
本文通过硼氢化钠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的方法制备β-环糊精修饰的石墨烯(CD-RGO),并通过TEM,AFM,IR以及电化学测试的表征。将该功能化的材料修饰在玻碳电极(GCE)上发现,CD-RGO对硝基酚异构体(NPs)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催化效果,其产生的催化电流比在GCE和RGO上的要大许多。
本文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在碳纳米管表面引入含氧基团及缺陷改善其电容性质。超长碳纳米管阵列易于电极的组装,且循环伏安过程引入的含氧基团及缺陷使得到的碳纳米管表面得到活化,比电容值提高。
以高锰酸钾为锰源,与石墨烯(Graphene)混合后,pH为10条件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分布均匀的纳米Mn3O4修饰Graphene复合物,NaBH4还原Pd前驱体进一步制备得Pd-Mn3O4/Graphene复合催化剂。
近年来,一系列基于生物活性物质的荧光传感器被用于汞离子的检测[1-3]。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NA和溴化乙锭的新型非标记的荧光传感器,并对水溶液中的汞离子进行了检测。
基于自行构建的集成电导检测器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分析微系统,建立了芯片电泳-集成电导快速检测原料中青蒿素的新方法.以氯仿为溶剂,青蒿原料与氯仿按1∶8(g∶mL)比例,于常温下提取2min,提取率可达到0.834%;通过对电泳分离过程的缓冲溶液、分离场强、进样方式对检测的影响的探讨,选定在10mmol/LpH9.0 的Tris- H3BO3 缓冲溶液体系中,采用300V/cm 场强进行电进样10s,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