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中区,该工区井网密度为2.5口/km2,属于加密区块,该地区以盒8下小层辫状河沉积为主力产油层。研究区内有效砂体连续性和连通性较差,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研究区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仍然较低,稳产能力还存在不确定性,需进一步研究提高开发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气田在进行水平井开发时,对砂体期次的划分并不明确,没有充分考虑到多期河道之间隔层以及单期河道内部夹层对于气藏的封挡作用,以至于水平井的轨迹没有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进行钻井。总的来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对储层砂体结构的认知不清。地下储层是非常复杂的,砂体基本上都是以复合的方式分布的。而且在砂体沉积结束后还会受到后期河道改造、侵蚀,以及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原有的砂体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这就加大了对储层砂体认识的难度。如果仅仅以现在常用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储层砂体的结构,就会出现使得对砂体的认识与实际情况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现以现代沉积为引,以古代沉积为线,以前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卫星尾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以及岩电性数据综合分析,以着一套更为全面的沉积模式进行储层砂体剖析。通过模拟辫状河心滩的发育过,从其发育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其砂体建筑结构,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沉积结果的分析。这就使得辫状河心滩内部砂体建筑结构以及相邻砂体的叠置关系更加合理、更加可信。并且在恢复心滩发育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根据测井曲线数据判断的心滩位置的新方法。在辫状河心滩研究过程中,结合野外间歇性辫状河的勘察,以及心滩沉积模式,较为准确的划分心滩的不同位置与河道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反推出不同位置的测井曲线特征,并在工区范围内进行应用与检验。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4点结论:1)辫状河单期河道内部相邻心滩夹层具有相似性;2)心滩内部夹层呈现一种左右对称、前陡后缓的展布方式;3)心滩与同期河道叠置关系;4)水动力强弱对心滩形态、规模的影响。辫状河心滩演化历史的重建为复杂的辫状河砂体建筑结构的精细解剖打开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方向,对于以后的辫状河沉积研究以及油田中后期剩余油的预测和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向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