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宫颈微偏腺癌(cervical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医科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随诊情况。结果15例宫颈微偏腺癌平均年龄42.3岁,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和出血,治疗前27.2%细胞学涂片提示腺癌或可疑腺癌,53.3%宫颈活检病理为宫颈微偏腺癌,有2例行诊断性锥切。术中宫颈切面可见多个囊腔。常规HE染色见宫颈腺体不规则增生,可见分支或出芽,有异型性粘液样腺体,腺上皮细胞类似正常宫颈内膜柱状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粘液性细胞,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病理性核分裂少见,浸润生长的腺体可侵及宫颈肌层,有纤维间质反应。有7例肿瘤标本进行了SP法免疫组化染色,CEA、α-SMA呈阳性表达,ER阴性表达。10例(53.3%)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或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5例(50.0%),子宫颈癌根治术5例(50.0%),术后有6例辅助盆腔放疗和/或化疗;5例Ⅱb~Ⅲ期患者以放疗为主,采用盆腔大野体外照射辅助腔内放疗,其中2例辅以化疗。中位随访时间51.0月,5年生存率85.7%。复发4例,均在术后2年出现阴道、盆腔复发。死亡3例,平均生存时间36.3月。结论宫颈微偏腺癌较少见,肿瘤细胞异型性小,临床及病理诊断较困难。必要时应及时行宫颈深部组织切除或锥切,免疫组化可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宫颈微偏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必要时可辅助放疗和/或化疗。如治疗适当,预后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