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开发之滞洪探讨

来源 :第三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地的开发曾因为地表不透水层增加,使得洪峰迳流量增加,洪峰抵达的时间缩短.水土保持之滞洪设施即是基於改变水文历线为前提,以开发后之流量历线作为滞洪设施之入流历线,希望经由滞洪设施,使其流出之洪峰流量能消减为开发前之洪峰流量,或设定下游地区所能承受之排出量.但在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对于滞洪量的推算并未考虑坡地开发前后,因地表粗糙度改变,而影响集流时间的变化;同时未考虑降雨延时大於集流时间历线改变之状况.本研究则以在开发前后具有不同集流时间,代入同一频率年之降雨强度公式,得到不同之降雨强度,再配合修正合理化公式的概念,来求取滞洪量;同时求出对应此最大滞洪量时之降雨延时.
其他文献
本文从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土性质、丰富的地下水以及地震、河流冲刷和工程活动论述了国道316线天水稍子坡滑坡群发生发展规律,总结了该区地质病害的性质和类型,以及防治工程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在今后山区公路建设中借鉴.
本研究以南投系水裹溪集水区为个案,进行整合研究之规则及探讨坡地墾植对水土资源之影响;并针对本集水区土壤冲蚀问题,提出土地利用调整或改进之建议及研究需要.
本文采用非线性有限元的方法从平面和空间两个角度评价了台阶状结构面岩体边坡的稳定性,随后,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表明: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方法能较好的类比岩质边坡的受力状态、各结构面所处的力学状态以及边坡的破坏过程.
引起边坡崩塌之原因,除了受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因素之影响外,主要之诱因乃为人类之过度开发.崩塌地之防治工作,除应积极进行必要之调查外,最重要者仍在於规划完善之防治对策.对于崩塌灾害一般可采预防回避对策与积极防治对策二种,近年来所实施的灾害预警工作就是预防回避对策之一,然因尚存有许多问题,致无法确切地掌握其破坏时刻,使得民 仍无法即时避灾减害.本文仅以台湾苗栗之大份田崩塌地为例,利用降雨、地下水位
本研究目的拟藉由「机械视觉」(Machine Vision)原理判识土石流,提供土石流监测警报之参考.本文藉由数位元元影像分析、机械视觉理论建立及实验与现场模拟、分别针对土石流之发生流动过程加以分析,以「移动之物体判识」、「土石流波前判识」、「现场溪床之特定物判识」及「土石流与洪水纹理判识」等四种影像处理方法,进行土石流侦测研究,并以水槽实验对现场之不同情境加以辅助模拟,验证相关参数值之正确性,增
土石流流量之估算不仅可评估土石流流动规模,也是提供土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机率的观点,考量迳流系数、集水区面积、土石流体积浓度、坡面长度、坡面之漫地流流速、溪流长度及溪流从断面平均高度等七个水力参数的变異性,利用一階二级动差法,建立土石流流量计算之机率关系式.文中并以台湾花莲县豆滨乡復興社区为例,运用所建立之关系式分析此地区土石流危险溪流设计流量之可靠度
沈滓运移原理为集水区河道治理、水库排淤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之重大课题,而陡坡砾石河床之推移质输移与桥基冲刷及水工构造物设计更是密不可分.本文乃针对陡坡混合砾石河川之筛选运移特性,进行渠床冲淤之室内试验,采用固定之砾石极配与单宽流量,变化四种坡度(2~5﹪),含超载、减载试验,共计4组全程试验与16组分段试验.根据试验资料,文中分析砾石输移率随时间之变化、推移质之粒径分布变化、动床糙率及超载分層细化问
本文以跳躍颗粒之一维垂直运动为例,分析其非线性动力行为,藉由数值模拟说明在不同振幅作用下,颗粒之各种运动型态与週期倍增之致亂路径.此可作为探讨泥砂颗粒在陡坡河道运移之先期研究.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泥石流发生、发展的规模和频率主要受降雨的周期性、季节性和突发性等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应用云南东川蒋家沟暴雨的时序资料以及高频率泥石流输沙的时序资料,分析暴雨泥石流周期变化的成因,重构了暴雨泥石流输沙年际变率的旋回现象(周期性).从而揭示了暴雨泥石流灾害活动周期性变化的基本规律联营为暴雨泥石流中、短时间尺度的预测研究探索一条新路.
在分析有限物源的不同规模泥石流频率难以用暴雨频率这一单因素确定的前提下,提出用综合分析的办法确定其频率.以黑水县罗壩街沟1933年、1983年、1984年和1997年泥石流为研究物件,对其流量进行测量和分析计算.从降雨频率与泥石流频率的巨大差异,可知此类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与泥石流的频率差别极大.从历史调查法,地震与土源和产流关系分析法和推理公式与水科院公式的计算类比推算出罗壩街沟1933年的泥石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