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驯化和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

来源 :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三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mk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动物和人类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现代栽培大豆大约在5000年前由其近亲野生大豆驯化,继而进一步选育而成.鉴定大豆基因组中受驯化和改良的基因对指导大豆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对302个野生种、农家种和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深度测序(11×),共鉴定出9,790,744个SNP,876,799个In/Del,1,614个CNV.通过全基因组水平对野生群体与农家种群体的驯化位点扫描和农家群体与栽培群体的改良位点扫描,共得到230个受选择区域,其中一些区域与驯化和改良相关性状如油份含量、百粒重等的GWAS位点相重叠.我们还发现一些驯化基因的频率存在区域分布的特异性,表明大豆育种过程中存在适应性选择过程.这些结果为大豆遗传学研究和分子模块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他文献
产蛋鸡群慢性消化不良是一种病因很难确定且临床经常遇到的病症,是鸡群在遇到诸如环境突变、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患病等应激情况下造成的鸡群产蛋下降、食欲不振等临床可
对利用IBDV地方野毒株所制备的囊毒和胚毒二价灭活油乳苗免疫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囊毒灭活苗免疫效果显著优于胚毒灭活苗和活疫苗,在接种后各个时期所产生的
种蛋受精率是肉种鸡生产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衡量肉种鸡繁殖力的一项技术指标.在笼养肉种鸡生产中不同肉种鸡场的种蛋受精率相差很明显,有的在96%以上,有的在86%以下,相差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