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ive enrichment of bacterial pathogens by microplastic biofilm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roplastics have been found to be ubiquitous in freshwater ecosystems,providing a novel substrate for biofilm formation.
其他文献
石墨烯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已实现工业化生产,随着产量和使用的不断增加,石墨烯不可避免会进入环境,成为潜在的污染物。石墨烯在水环境中迁移性强[1],会被鱼类摄食,产生累积和毒性效应[2]。
黑磷纳米片(black phosphorus nanosheets,BPNS)是由折叠的层状磷片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剥离成多层甚至单层的超薄二维纳米片,是一种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其能隙变化从0.3 eV(堆叠)到2.0 eV(单层)不等,吸收带跨越整个紫外到近红外区域[1].
人工合成的工程纳米颗粒进入环境后与环境中的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作用,这将会改变纳米颗粒的表面特征、尺寸和形貌等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影响其生物毒理效应。
大气环境中存在大量纳米颗粒,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当大气细颗粒物经呼吸进入人体后,其首先沉积于肺泡,并与肺泡气液界面的肺表面活性剂发生交互作用,一方面干扰肺泡的正常生物功能,另一方面影响细颗粒物的后期命运(图1)[1]。
Broad applications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nanoparticles(ENPs)result in their releaseinto aquatic and soil environments.Interaction with mineral particles is a critical process for ENPsin both soi
土壤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土壤环境问题,包括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如沙化、酸化、盐碱化、有机质下降等),威胁土壤安全,亟待有效治理。
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研究已开展多年,但由于纳米颗粒种类繁多、定量技术存在瓶颈、实验流程缺乏标准等诸多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塑料微珠作为微塑料的一种类型,被广泛用作洗面奶等个人护理品中的颗粒添加剂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抛光料[1]。有研究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可引起斑马鱼幼体在门和属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2],同样三氯生的暴露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并且在清除期后会造成部分肠道菌群无法恢复[3]。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河流、土壤、生物体中,而关于大气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研究较少[1-3]。大气环境中普遍存在微塑料,来源主要包括纺织品、垃圾填埋场、建筑材料等,并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进入到陆海环境中,成为海洋和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塑料微粒(粒径小5 mm的塑料颗粒)通过将体积较大塑料进行物理降解或者本身作为工业添加剂大量进入底泥、土壤以及海洋环境中,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1]。研究塑料微粒对细胞膜的作用和内在化方式对理解塑料微球的毒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