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增强公众应对气象灾害能力

来源 :2009年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暨西南区域气象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dom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气象灾害多发国家,2009年7月11日重庆市云阳县潭獐峡“驴友”突遇暴雨、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县地震灾民遭遇大暴雨、2005年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遭遇暴雨引发的山洪等三起重大气象灾害中,受灾公众如有一定的气象灾害意识,是完全可以避免灾害的,至少可以降低灾害损失。这三起灾害,以血的教训揭示了灾害意识对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从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好防灾减灾演练、重点培养中小学学生灾害意识等方面提高我国公众的气象灾害意识,增强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
其他文献
利用重庆地区30个台站近46年的月降水量资料,对重庆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6年期间,除夏季和冬季降水整体呈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外,重庆地区平均的春季、秋季和年降水整体都呈减少趋势,尤其是秋季降水的减少趋势明显,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小波分析表明重庆降水主要存在着准15年的周期振荡.在空间变化趋势上,春季和年降水都表现在除重庆的西北部地区外其它大部分地
本文旨在对川渝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覆盖川渝地区的39个气象台站1980-1997年间的历史观测数据和川渝地区的地形图等基础数据,运用常规的统计分析和GIS技术为手段,探讨了GIS中各种插值方法,进而对区域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其时空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结果表明:(1)对于本区域气温降水研究,采用样条插值方法的效果较好;(2)川渝地区的气温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大,80年
选取贵州19个代表站点47年夏季三个月日最高温度月平均及季节平均资料,采用EOF分解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在82.%--89.7%,前两个特征值对应特征向量和时间系数能够代表对应时刻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特征向量代表的空间分布全省变化趋势一致,东北部变化较西南部大,及北部、东北部变率变化较南部西南部大。对应时间系数变化幅度大,年代际来看都有2-4年的周期振荡;第二特征向量空间
根据采自青海南部高原杂多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717a树木年轮年表序列。依据响应函数、相关与偏相关方法分析了该年表与树木生长时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年表对杂多5~6月的气温、蒸发、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干燥度指数反映敏感,由其重建了高原春末夏初的干燥度指数序列,并应用交叉检验方法对校准方程进行了检验,证明重建方程稳定,所重建的旱涝变化比较可靠,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通过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
文章分析了近48a黔西南州的冰雹日气候特征。通过对年、季、月资料进行合计、均值、气候概率等计算和分析,并采用了线性相关、变差系数等统计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果:黔西南州冰雹空间分布大致呈主趋势自北向南减少,次趋势自西向东减少。冰雹出现的概率地区差异比较大,主要为北部高海拔地区冰雹出现较多,而东南部低海拔地区冰雹出现少。冰雹出现的频率与海拔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886。春季是出现冰
本文采用FAO-56推荐的方法,计算了贵州省的参考作物每日蒸散量,并根据烤烟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特性及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得到了适合贵州省烤烟生产的烟地水分预测模型,通过实际观测数据与模拟值进行了验证,效果较好。
本研究在计算贵州0~30℃各界限温度以上积温的基础上,分析了积温在每一度温度界限范围内的分配结构及其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温度界限内积温随界限温度均呈现单蜂曲线变化,全省平均峰值出现在22℃,各站峰值对应界限温度分别为17℃(威宁)~27℃(赤水、松桃、从江等),其随海拔升高线性下降,递减率为O.51℃/100m。依据年内各旬各温度界限内积温的研究结果,可以综合为特定作物对三基点温度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谐波滤波方法对比分析了江淮流域典型旱涝年梅雨期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高低层风场30~60天低频分量的分布差异,并讨论了旱涝年梅雨期江淮流域经纬向低频垂直环流的分布差异,结论表明:早涝年梅雨期江淮流域降水30~60天的时间尺度占主要地位:存在于西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其以东地区的低频波列和南亚高压的活动是影响我国江淮流域降水的因子之一,旱涝年对流层高低层环流分布情况有明
四川省干旱主要发生在盆地,大范围丘陵坡土蓄引水困难,在小麦需水关键期,尤其是拔节、孕花期降水偏少是本省小麦产区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正确预报小麦需水关键期对于开展小麦干旱灾害预警防御和生产管理措施建议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实际业务资料现状和业务运行特点,结合天气预报,通过对全省盆地区22个农气观测站小麦各生育期的观测资料、各地海拔经纬度及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速度的因子分析,建立小麦生育期预报模式,实现了可实
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为1°×1°NCEP的6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低空切变、青藏高原东部高空槽以及台风是影响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来源于南海及孟加拉湾的低层偏南气流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前期850hPaθse场呈典型的“O”型;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