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确保避免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肝素用量不足引起的凝血,保证连续性血液净化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方法:通过对76 例患者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的连续性血液净化前的外周静脉血及上机后每4 小时,透析结束前30min 的血路管动脉端血各不同时段的血标本ACT 值测定,根据ACT值,结合TMP(跨膜压)、PV(静脉压)等各项压力指标对肝素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出 处】
:
第九届中国血液净化论坛暨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确保避免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肝素用量不足引起的凝血,保证连续性血液净化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并发症。方法:通过对76 例患者使用普通肝素抗凝的连续性血液净化前的外周静脉血及上机后每4 小时,透析结束前30min 的血路管动脉端血各不同时段的血标本ACT 值测定,根据ACT值,结合TMP(跨膜压)、PV(静脉压)等各项压力指标对肝素剂量及时进行调整。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尿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联合检测在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K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
目的:比较和分析尿激酶、华法林、阿司匹林防治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半永久性留置导管功能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肾科2009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经中心静脉半永久性留置导管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72 例,随机分为尿激酶组16 例、华法林组20 例、阿司匹林组17 例与对照组19 例。
目的:评估功能性端侧吻合与传统端侧吻合两种不同吻合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 期需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采用功能性端侧吻合(n=89)与传统端侧吻合(n=109)进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比较两种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内瘘成
目的:炎症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中起到重要作用,趋化因子在促进炎症尤其是炎症细胞聚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调节活化正常T 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属于C-C 趋化因子家族。而且他们均可以通过介导炎症细胞浸润调节新生血管形成和血管重塑。因此,通过检测失功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静脉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调节活化正常T 细胞表达与分泌的趋化因子(R
目的:建立心脏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的预测模型。方法:连续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行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手术及瓣膜联合冠脉搭桥手术术后发生AKI 的1773 例患者临床资料,AKI 采用2012 年KDIGO 指南的诊断标准,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血透前需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目的:探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并影响.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采用PDCA持续质量改进方式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院本部患者维持性血透患者的62例患者.
目的:探讨酸性环境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钙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VSMCs,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将VSMCs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磷+pH7.4 组、高磷+pH7.1 组.刺激4 天后,采用RT-PCR 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活化T 细胞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cells cytopl
目的:探讨酸性环境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血管钙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2 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4 组:假手术组(甲基纤维素灌胃)、慢性肾衰竭组(5/6 肾切除术构建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甲基纤维素灌胃)、慢性肾衰竭血管钙化组(甲基纤维素加骨化三醇灌胃)、酸干预组[甲基纤维素及骨化三醇灌胃加氯化铵(0.28 mmol/L)饮水.采用von Kossa 染色及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检测胸主动脉钙化情况
目的:探讨高镁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10 周龄健康雄性SD 大鼠,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VSMCs 及血管环,将VSMCs 及血管环随机分为4 组:正常对照组、高磷组(10mmol/L β-甘油磷酸)、高镁组(10mmol/L β-甘油磷酸+3mmol/L MgSO4)、镁通道抑制剂(2-A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机制(QCC)的持续创新是否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部位感染率具有导向性作用及影响,明确提出QCC 机制的坚持持续发展创新的方式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的重要性,以此发展并完善临床护理人员的品管圈活动机制,降低患者内瘘穿刺部位的感染率及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