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独立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以左室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为表型的心肌病变,其发病机制复杂。本文介绍了心肌间质即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浅谈了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和相关经验的积累,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根据2009年CIT会议上的资料,已经有近6000例患者接受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近600余例的患者接受了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手术,越来越多的心脏病专家涉足瓣膜病的介入治疗,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已成为介入心脏病领域近年来引人注意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置换术、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以及经导管房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已成为成熟治疗方法,但治疗巨大ASD仍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为此,本文分析巨大ASD治疗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从第一台可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的发展经历了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本文对关于生理性起搏的研究进行回顾,为临床上起搏器工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的临床危害最为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为显著。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抗栓药物,浅谈了心房颤动病人的危险因素,提出抗凝与抗血小板的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1.5亿,占总人口的11.6%),房颤患者将有进一步明显上升。房颤对患者身心的巨大影响以及并发症(卒中、心衰、猝死等)所导致的庞大社会和经济负担使得人们对彻底征服这一世纪顽疾时刻充满着期待。本文就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讨论。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本文介绍了国内心脏性猝死发生情况,浅谈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国内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ICD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学尚未解决的两个难题之一。上个世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拈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成为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里程碑,大大改善了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本文介绍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研究及适应证演变,浅谈了CRT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房颤和窄QRS心力衰竭中的应用,阐述了CRT用于轻度心衰患者的情况。
肺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复杂的,涉及多个学科的疾病。最新的进展已经增加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并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综合征,源于通过肺动脉循环的血流受到限制,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并最终引起右心衰竭。本文介绍了PAH的分类、自然病史和生存期,阐述了血液动力学评估的筛查和诊断,
从生命诞生到老年,心血管病各种危险因素发生和发展呈缓慢进展的连续过程。出生队列研究为评估婴幼期生长发育状况与成年后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性提供了比较好的无偏估计方法。本文指出低出生体重与婴幼儿期追长增加成年患高血压的风险,浅谈了婴幼儿期生长发育与胰岛素抵抗及冠心病的关系,阐述了婴幼儿期生长发育与糖尿病、肥胖、血脂以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心肌致密化不全(noncompacfion of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um,NVM)又称海绵状心肌或心肌窦状隙持续状态,它是胚胎发育早期,网状肌小梁致密化过程失败导致小梁化心肌持续存在,以无数突出的肌小梁和深陷的小梁隐窝为特征。本文介绍了家族性心肌致密化不全的概念和发病机制,浅谈了其病理解剖、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分析了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方法,提出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