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西部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欠发达地区,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则是这一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力量,也是未来城市的主人。随着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一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现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这些接班人的心理健康不仅事关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也关系我国西部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文献回顾表明,以往研究主要是以问题取向出发,使用以SCL-90为代表的测量工具探究这一问题,抽样的代表性和全面性也相对欠缺。此外,实证研究也较少关注城镇化因素带来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在前期关于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城镇化调研的基础上,使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了西部9省市从农村进入城市7899名"城镇化青少年",选用积极心理学取向的亚洲主观幸福感、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核心自我量表、主观经济地位量表和自编的城镇化进程题项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在心理健康问卷上的平均得分为114.65(SD为16.57),显著高于问卷的理论中值54分(t=51.71,p<0.01),接近于120分(t=-28.71,p<0.01)。根据问卷的评分等级来看,62.90%的被试报告"很少或偶尔"体验到心理健康的状态,36.90%的被试报告"经常或总是"处于心理健康的状态。综合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趋于正常,约1/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方差分析发现,除月消费水平外,性别、民族、省份、学校、初/高中、主客观经济状况、城镇化类型、城市流动水平和城市生活时间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效应显著,及上述因素不同水平被试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2)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在主观幸福感问卷上的平均得分为64.91(SD为13.31),显著高于问卷理论中值54分(t=132.84,p<0.01)和63分(t=12.68,p<0.01)。根据问卷的评分等级划分来看(其中,0表示非常不幸,10表示非常幸福),"0-4"分数段的被试人数仅占1.5%,"4-6"分数段的被试占18.50%,"7-10分"分数段的被试占比80.00%)。总体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在城市都体验到了较多、较强的主观幸福感。方差分析表明,除性别和月消费水平因素外,民族、省份、学校、初/高中、主客观经济状况、城镇化类型、城市流动水平、城市生活时间和居所稳定性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主效应显著,及上述因素不同水平被试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p<0.01)。(3)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在核心自我问卷上的的平均得分为39.08(标准差/SD为6.03),显著高于36分(t=44.69,p<0.01)。依据该问卷的评分等级(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1-2分"组的被试人数极少(1.10%),"2-4分"组的人数为92%,而"4-5分"组小人数比例为7.10%。总体来看,绝大多数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处于"一般"水平,约8%的人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满意的。方差分析发现,除月消费水平因素外,性别、民族、省份、学校、初/高中、主观观经济状况、城镇化类型、城市流动水平、城市生活时间和居所稳定性等因素对核心自我评价的主效应显著,及上述因素不同水平被试之间的核心自我评价存在显著差异(p<0.01)。综合三个测量工具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的结论:(1)大多数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趋于正常,处于良好状况的人数偏少;(2)在性别、民族、省域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同的被试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3)学校类型、学校年级等教育变量是影响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其中职业中学、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4)城镇化因素是影响部民族地区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其中城市离家越近、城市间流动越少、城市生活时间越长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