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复垦方式对煤矿复垦区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来源 :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20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济宁市采煤塌陷区粉煤灰充填、煤矸石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预复垦5种方式的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复垦方式对土壤养分及整体肥力恢复程度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0~30cm耕作层,煤矸石充填较其他方式对复垦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提升效果更显著,分别达28.07mg/kg、45.15mg/kg、1.14%.速效钾含量以引黄充填最高,粉煤灰充填对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最小,预复垦对耕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最小;在30~50cm土层,对复垦土壤养分提升效果最显著的分别为预复垦、引湖充填、引湖充填、引黄充填,提升效果最不显著的依次为粉煤灰充填、预复垦、引黄充填和煤矸石充填.五种复垦方式对耕作层土壤整体肥力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粉煤灰充填地块>煤矸石充填地块>引黄充填地块>引湖充填地块>预复垦地块,在30~50 cm土层依次为引湖充填>粉煤灰充填>预复垦>引黄充填>煤矸石充填.综合考虑,粉煤灰充填、引湖充填方式对于济宁地区土壤肥力的恢复效果最为显著,可在该地区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其他文献
本文以内蒙平庄老公营子煤矿岩移实测数据为基础,对软弱覆岩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及其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表明:软弱覆岩条件下,地表移动盆地边缘收敛速度较慢、下沉相对集中。用传统的概率积分法进行地表移动变形预测与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性和采动岩体的运动特征提出了基于弹性梁板理论和随机介质理论相耦合的预测方法,构建了适合于软岩综采的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并通过相似材料模型实验,研究了软弱覆岩条件
村庄压煤问题严重制约着村庄密集型煤矿的发展和生产接续,亟待解决.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对涉及到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基于该方法存在成本高、用地指标紧张和农民不愿搬离原址等弊端与不足,本文以小纪汗煤矿区为例,充分利用拟沉陷区进行村庄采前就地重建,进而为村庄压煤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为检验建筑物的抗采动安全性,小纪汗煤矿在1 1205工作面采动影响区修建抗变形结构试验房,并在试验房和附近地表布置建筑物变形观测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含水量是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及其动态变化的基础。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采煤沉陷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大峪沟矿区采煤塌陷区为例,通过对比采煤塌陷区和非塌陷区土壤含水率的不同,对采煤塌陷程度的大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 表明: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率有显著影响。在干
损毁土地涉及农业、林业、矿业生产,以及公路、铁路、水利建设等多个行业和技术领域。基于生态修复的目标和现实需要,本文尝试在综合分析各个相关专业技术体系基础上构建跨行业的损毁土地创面质地分类体系,同时运用幂率模型解决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复合问题。幂律模型在一定尺度上可以度量创面各项特征的相似性,这些特征可以用其相关性的影响因子(完整程度、风化程度、组构、元素含量(重金属)、颗粒度等)来定量化表征或者转化。
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采空区出现大面积地面塌陷,给塌陷区所在的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采煤塌陷区的整治工作已刻不容缓.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科学理论、技术方法与政策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依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线性函数为基础的塌陷地恢复治理费用预测模型,分别提出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及不可预见费等费用的相关计算公式
矿业地区流域土地开发利用活动易引发冲突与矛盾,了解其冲突水平,对区域土地冲突的防范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比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地利用冲突方面理论研究进展,针对存在的矿区土地利用冲突研究较少的不足,以山西省垣曲县毫清河流域为例,开展矿业地区流域的土地利用冲突水平评估及空间分异的探索研究。根据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过程,以生态风险的大小表征土地利用冲突水平,借鉴生态风险评价的
生产建设损毁土地的地质类型和地貌坡度划分是实施损毁土地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的首要环节。为提高损毁土地植被恢复效果,恰当的选择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尤为重要。本文以损毁土地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地貌学、土壤侵蚀原理等为理论基础,对影响损毁土地立地因子及坡度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造成离地差异的主要两大因子:土壤及微地貌因子;结合生产建设损毁土地修复工程实践,通过对比和分析各行业工程领域坡度分级标准;系统总结了土
国内外专家已经对存在于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和土壤呼吸对土壤碳储存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但针对AM真菌存在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土壤呼吸对矿区土壤碳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所存在的不足,本研究开展野外试验,于2014年对神东采煤沉陷区土壤分别设置接种AM真菌和不接种对照两种处理,并分别种植野樱桃、文冠果、山杏和欧李四种植物.接种区和对照区每株植物分别接种100 gAM真菌菌剂和高温灭
煤炭开采会造成土地破坏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矿区的生态复垦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邹城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地质调查,从植物与其地下生存环境的有机联系着手,依据严格的生态学论证和试验数据,基于植物地境结构理论确定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和基质。研究结果表明: (1)邹城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为:草本30 cm,多年生挺水植物50 cm,中生偏湿乔木70 cm,中生偏旱乔木90 cm
我国传统采煤沉陷地复垦多采取稳沉后再复垦的做法,复垦时间长、复垦率低。近年来,随着动态预复垦、边采边复理论的提出,围绕其关键技术进行不断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动态预复垦技术可提前剥离表土,拯救珍贵的表土资源,真正实现采矿复垦一体化。复垦标高是动态预复垦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充分考虑地表未来受采动影响程度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设计预复垦标高,决定着最终的复垦效果。本文对研究区顺序开采工作面进行了动态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