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结构基因g6341在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针对新生隐球菌小卫星核心序列的引物M13进行PCR指纹分型。分析结构基因g6341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序列信息,设计通用引物,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PCR-RFLP分析,对各型的扩增序列进行测序后,采用MEGA3.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各基因型间的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结果:针对结构基因g6341的PCR-RFLP分型方法与P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 复旦大学遗传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结构基因g6341在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利用针对新生隐球菌小卫星核心序列的引物M13进行PCR指纹分型。分析结构基因g6341在不同基因型间的序列信息,设计通用引物,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PCR-RFLP分析,对各型的扩增序列进行测序后,采用MEGA3.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各基因型间的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
结果:针对结构基因g6341的PCR-RFLP分型方法与PCR指纹法结果一致。
结论:PCR-RFLP方法是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研究中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工具。
其他文献
乳腺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准确的术前分期是乳腺癌治疗成败的关键.随着螺旋CT用于乳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大大提高了腋窝淋巴结的检出率;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在螺旋CT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不仅使CT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使我们对CT在这一方面的优劣也得到了更深一步认识.自1992年Tse等首次提出运用PET预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状态有着显著的敏
2002至2005年在我院行双侧乳腺钼靶X线检查患者中,乳腺结构扭曲征剔证实为体位及加压因素所致乳腺内异常密度和合并典型恶性钙化(BI-RADS Ⅳ-Ⅴ级诊断),入组者仅表现为乳腺结构变形,共33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8岁(24~79岁).左乳16例,右乳17例.21例因乳腺肿块就诊,2例高危人群筛查发现,10例彩超检查发现异常.所有病例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对病变密度、结构、边缘进行描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是判断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制定保乳手术计划的依据.病理学评价是客观反映肿瘤对化疗敏感性的金标准,达到病理完全缓解者(PCR)提示明显的预后改善,而组织学显著反应(MHR)提示肿瘤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但是,病理学评价存在时间滞后性,而临床评价方法如触诊、铝靶、超声等在鉴别化疗后残余病变与纤维化、微小残余病变的检出方面存在明显的限度,术前对残余病变病理学反应状
乳腺X线立体定位下置入钢丝使BI-RADS Ⅳ-Ⅴ级病变能够定位、切检一次完成,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NPBL)的金标准方法.准确的钢丝置入是病变成功、完整切除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定位不准确和钢丝移位,但均发生在乳腺组织内,移位钢丝穿破胸大肌未见文献报道,笔者于2006年行钢丝定位时,发生钢丝穿过乳后间隙刺入胸大肌2例,现
乳腺癌早期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手术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早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乳腺铝靶X线摄影是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我们收集自2002年4月至200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58例,分析其X线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
微钙化在乳腺癌组织中非常多见,至今形成机理不明,作为组织异位钙化,其形成可能与骨组织的形成具有某种相似性,乳腺癌组织中钙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微钙化的形成.文献资料和前期研究[1-3]显示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2,BMP-2)及骨基质蛋白OPN、ON,且OPN、ON高表达与乳腺癌微钙化的出现密切相关.在骨组织中已知BMP-2通过受体信号通路调控
目的: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认识,探讨隐脑的最佳诊断方法。方法:对我院1988-2006年间收治的40例经病原学证实的隐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我院共收治隐脑患者12例;1999年至2006年仅8年时间我院就收治隐脑患者28例,而且仅2006年我院就收治了3例隐脑患者合并艾滋病。入院前有26例患者被误诊,其中误诊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8例。采用涂片墨汁染色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1日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诊断为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X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8例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及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OR值分别为7.599和4.391。在感染的真菌感染类型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61.11%。
目的:评价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联苯苄唑与制霉菌素联合作用的敏感性,探讨两药物之间相互的作用方式。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 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2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对联苯苄唑、制霉菌素以及两药物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联合用药时,联苯苄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1.3278μg/mL显著降低到0.2738μg/mL,制霉菌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联合抗氟康唑诱导产生的耐药稳定白念珠菌的作用。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在YEPD培养基中,利用氟康唑诱导白念珠菌敏感株产生耐药稳定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定特比萘芬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对耐药稳定菌株的联合药敏试验,并对诱导耐药稳定菌株ERG1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DNA测序。结果: 临床敏感菌株和标准敏感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