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路不停电作业技术的应用

来源 :2010年(苏州)电力电缆状态检修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旁路不停电作业技术是一项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新型技术,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构建一套临时旁路供电系统,在不间断地供电状态下,完成线路的计划检修工作;另外,对于较难处理的架空线路故障抢修和电缆线路故障抢修,可采取该系统进行临时供电,缩小停电范围,降低停电对用户影响。本文阐述了实现10kV配电线路旁路不停电作业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对郑州地区开展旁路不停电作业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估。
其他文献
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油水井井筒腐蚀造成躺井以及油管、抽油杆的报废速度加快等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胡七南块油井产出液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胡7南块的腐蚀机理,筛选了分子结构中具有多吸附中心的缓蚀剂KY-2。对油井井筒进行了缓蚀剂的加药试验,经在中原油田胡七南块推广应用,优化加药方式,最终达到降低油井产出液含铁指标%减缓油井腐蚀和腐蚀躺井的目的。
随着火力发电机组向高参数、大容量迅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超临界、超超临界的直流机组,分别为300 MW、600 MW、1000 MW。本文介绍了过热器清洗的必要性和过热器清洗中的难点,分析了过热器清洗新技术。
利用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设备,试验研究了60℃、MPaCO2条件下,X60管线钢在腐蚀环境中流速对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腐蚀介质的流动导致腐蚀速率增大,但流速与腐蚀速率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流速的增加,腐蚀形态呈现均匀腐蚀7局部腐蚀7均匀腐蚀的特点,腐蚀产物膜的表面状态和横截面形貌也随之发生变化。
使用缓蚀剂是金属腐蚀防护的重要手段,缓蚀剂的缓蚀效率、最佳添加量和最佳使用条件等是其对金属材料有足够缓蚀效果的前提。针对酸性溶液里使用的缓蚀剂,实验室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拟合方程能够计算出金属腐蚀速率及缓蚀剂的缓蚀率,评定缓蚀效果并研究缓蚀剂的缓蚀机理。通过电化学极化法在某现场工况条件下对几种缓蚀剂性能进行了评价,为现场初选缓蚀剂提供借鉴。
针对脉冲过渡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as metal arc welding,GMAW)电弧和短路过渡GMAW 电弧,通过保持 GMAW 电弧正常态,Nd:YAG 激光水平逐层、逐点扫描穿过脉冲电弧区域的试验方式,获得了Nd:YAG 激光穿过GMAW 电弧后的激光折射和散射结果.试验发现,波长为1.064μm的Nd:YAG激光穿过脉冲GMAW 电弧激光光斑会略微变小,并且不同电弧区域对激光的影响能力基
采用动态电流滞后角作为质量信息监控电阻点焊熔核质量时,在热量大幅度调节过程中必然伴生明显的电噪声.该噪声若不能实时有效地剔除,就会混同为熔核生长的质量信息.这不仅会严重影响监控系统反馈控制的动态品质,还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熔核质量.基于线性热量控制原理创建的孪生函数以及据此建立的孪生函数表,为实时剔除点焊熔核生长期质量信息中的电噪声奠定了理论基础.
针对现阶段综合用于海岛(礁)遥感准确判定识别的技术手段缺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学多结构元素边缘检测的区域生长法海岛(礁)自动提取算法。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形态学多结构元素边缘检测,然后利用区域增长法进行海岛(礁)自动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识别效率和准确性上有很好的提高。
准相位匹配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概念的提出,九十年代初期外加高压电场极化铁电晶体实验的成功,促进了非线性光子晶体的全面发展。一方面,主要研究领域从单一的一维周期极化铌酸锂非线性光子晶体,逐渐向多样化的超晶格结构发展。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在该类晶体上进行再加工,制作出了光波导。本文对在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中制备光波导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该类晶体将为激光波长的扩展、紧凑光学器件和全光开关等诸多方面提供研发基
CCD面上的光强分布影响着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由于微透镜孔径较小,干涉和衍射会对其光强分布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用傅里叶光学的方法建立了微透镜阵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由于微透镜阵列的干涉和衍射造成焦平面上光强分布特征,以及由于该光强分布造成的光斑质心误差。模拟了一个8×8的微透镜阵列,给出了质心误差与入射光偏角的关系。给出了减小误差的方法。分析了衍射对哈特曼-夏克传感器的测量动态范围的影响,
利用2006年10月8日MODIS 遥感数字图像,反演生成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面反射率分布图,并根据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面波谱特性和MODIS 像元地面反射率的变化规律解释该图。研究发现,在该地区第五波段MODIS 地面反射率分布图上,清楚地显现出一条:走向为北北东,北起长江口的吴淞,南达杭州湾的乍浦,长约180公里;最宽处约为10-12公里、最窄处约为6-8公里的大断裂。课题组将该条断裂命名为“沪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