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学者」「晚年」形象

来源 :两岸四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暨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为1920年代的梁启超建立了两个解释模式:一为「学术」二为「晚年」。因此,在相对于人生前段丰富的研究而言,梁启超自北洋政府下野后的情况,则较为学者所忽略,其少量的研究又以「晚年」与「学术」两大预设以及五四与民国史架构为出发点,梁氏真正的人生观与计划遂被掩盖。本文认为,所谓「学者」是建立在梁氏「政治不正确」且成王败寇下,政治活动为人所隐晦下的解释,其中特别以国民党褒扬梁启超一案作为「学者」形象确立的标志。然而这「学者」形象与当时梁氏受到北大知识分子排挤的「政客」形象形成相当明显的矛盾。至于所谓「晚年」,则是学者以后见之明逆推梁氏由逝世到北洋政府下野的十年,并将梁氏的死亡视为一连续的病例所造成。然而这与梁氏本身对其身体积极乐观的态度形成明显的对比。最后,藉由回到梁启超身处的历史处境与生命处境,并将焦点集中于梁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给予响应,由此可见在后见之明所谓「晚年」以及「学者与政客」的二元对立下,梁氏其实抱持的是相当积极乐观的态度。梁氏以「尽责」作为对其处境的响应,而不仅是局限在政治与学术的二元分立框架中。从梁民的例子可以了解,不论是主动参与「政治」的欲望或是被动受「政治」的影响,对中国读书人而言「政治」其实是无所不在的。
其他文献
  在近代自然科学以及西方先进思想、生活习惯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对"水"这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的书籍中都有关于水的知识的介绍,其
  "东亚病夫"是近代中国的身体隐喻,这其中则反映了西方知识进入之后引起的中国社会对身体卫生认识的复杂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与政治形势、文化思潮、知识精英的实践、民族认
  在历史中,总有一些人若隐若现,在历史中消逝。傅秉鉴作为晚清一名中下层官员,由科举起家,从中央到地方,历经庚子国变、清末新政等清末重大事件,其丰富的经历对于我们认识晚清社
  本文通过解读作为新材料的天柱文书,同时勾稽地方志乘、民间碑刻等其它相关乡土文献,力求借助对天柱地区林木培护的历史考察,揭示清至民国年间清水江流域的民间生态环境保护
会议
会议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many scenarios such as inventory contro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ue to its sup
会议
  荣禄和翁同龢同治年间既已结识,甲午之前一直维持着密切往来、私交甚笃。甲午战争中,荣、翁同值督办军务处,由于在汉纳根练兵问题上意见不一,酿成激烈争执。紧接着,翁以书房独
  在传统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股份制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的股权结构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本筹集和资金运作
  明清苏北海涂外涨快速,海岸带环境变迁显著。本文以淮南煎盐为中心,通过对苏北海岸带盐作生产要素变化的研究,梳理环境变迁中"变"与"不变"的具体方面。研究表明,从煎盐生产来
  In this manuscript, a novel and economical scheme for quantum information splitting of an arbitrary N-qubit state (N≥ 1) is investigated.Instead of multi-q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