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病变的影响

来源 :2011年北京医学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gofly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镜随访萎缩和肠化生病变的变化,比较幽门螺杆菌根除组和未根除组病理变化的差别,评价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萎缩和肠化生的影响。方法:入选标准: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胃镜检查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且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在1年内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确定幽门螺杆菌根除或未根除,再次内镜随访1年以上者,并且每次胃镜病理活检胃窦部(含角切迹)至少2个部位,胃体至少1个部位,病理组织2块以上有萎缩者,WS染色2块以上阳性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全阴性为阴性(根除)组。萎缩、肠化生、炎症活动诊断及分级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中病理诊断标准,选择病变最重部位进行统计,分级减轻或病变消失为好转,分级加重或无变化为无好转。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胃镜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共3944例,1162例(29.46%)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男/女=1.13∶ 1),平均年龄(56.29±13.74)岁。复查胃镜2次以上262例,复查3次以上123例。符合入选标准、无排除标准共75例,男性38例(50.7%),女性37例(49.3% ),男女比为1.03∶1,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60.19±10.18)岁,随访18~63个月,中位时间37个月,平均( 38.05±7.59 )月。幽门螺杆菌根除组60例,未根除组15例。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减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萎缩和肠化生病变,与未根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减轻炎症活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HP在胃窦及胃体的分布情况与内镜下病变特征及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筛选需行胃体HP检测的患者内镜下特点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HP检出率。方法:考虑到幽门螺旋杆菌发生胃体移行后,胃体炎症仍然会明显,故选取镜下胃体发红明显的患者(排除肿瘤、重要脏器疾患,年龄>18岁)。2009年12月~2011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287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52
目的:调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Low-Dose Aspirin,LDA)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LDA相关消化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2009年5月1日至2011年4月15日期间,随机对北京积水潭医院服用LDA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477例患者进行上消化道症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服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基础疾病、既往消化道病史、危险因素、上消化道症状及症状积分等,并
文章介绍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症状,并结合病理指出本例巨大食管溃疡与另一种罕见疾病食管黏膜剥脱症的镜下表现类似,鉴别诊断为后者可有仓促进食,强行吞咽过硬、过冷、过热食物病史,立即入院监护及治疗,过程顺利,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急性逆行胃电刺激对肥胖患者心率变异性、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患者16例,男女各8例,体重指数BMI≥30g/m2。通过心率变异记录仪、心率变异分析软件分析获得代表交感神经活性的LF、P1、LF/(LF+HF),代表迷走神经活性的HF、P2、HF/(LF+HF)和代表交感迷走神经活性平衡的LF/HF等数据。研究连续进行4天。第1天,使用临时心脏起搏系统(Mode16416
目的:研究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相关消化道粘膜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采集自2005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在我院出院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35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无内镜诊断资料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非NSAIDs组(n=255)和NSAIDs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危
本例患者由钩虫病致消化道大出血,简要介绍了钩虫感染的临床症状,分析了误诊原因,同时对此病的正确诊断进行了总结。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有2年贫血史,无化学药品及其他毒物接触史,无偏食及特殊饮食习惯;此次因低热、黄疸、三系减低来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巨幼细胞性贫血,原位溶血,予输血、补充维生素B12、叶酸等对症治疗,发热停止,黄疸消失,血象明显改善;结合尿常规及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考虑为病毒所致一过性溶血性贫血,且为原位性溶血。红系减低考虑与维生素B12缺乏致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
目的:IBD为多基因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的多态性对IBD的致病作用有限。多基因关联研究是当前IBD遗传学研究热点,国内尚无IBD多基因关联研究的报道。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维生素D作用通路中相关炎性因子(VDR、DEFB1、TLR4、IRRF5)基因多态性与IBD易感性的关系,并拟对不同基因阳性位点之间的关联作用进行分析。方法:收集300例UC患者、158例CD患者及302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明确,近年来研究根除H.pylori可使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H.pylori感染的大鼠模型,探讨H.pylori感染对大鼠血小板活化及凝集的影响。方法:1.
胃粘膜异位至十二指肠临床少见,异位至直肠者罕见。经内镜检查诊断少见部位胃粘膜异位24例,均经病理证实。因内镜下所见均为隆起病变,临床上需同消化道肿瘤进行鉴别,2009年12月至2011年5月间我院经内镜病理证实,胃粘膜异位于十二指肠及直肠共24例,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多见,对此进行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