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企业劳动争议持续增加的形势下,本文在对北京市某区劳动仲裁科所受理的一千多起劳动争议案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形成过程和预防机制。研究指出,劳动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合作—对立—合作”的动态循环过程,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个别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形成是一个在空间、时间、内容、方式上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提出通过积极有效的调解机制和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企业冲突性劳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企业劳动争议持续增加的形势下,本文在对北京市某区劳动仲裁科所受理的一千多起劳动争议案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形成过程和预防机制。研究指出,劳动关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合作—对立—合作”的动态循环过程,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个别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形成是一个在空间、时间、内容、方式上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提出通过积极有效的调解机制和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企业冲突性劳动争议的发生和发展。
其他文献
要解决“执行难”,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各级党政机关的支持、人大的监督、社会各界的配合。另一方面要在法院自身内部进行挖潜,加强协调配合,构建相应机制。从审判管理角度,研究如何构建法院内部立审执协调执行机制,以加大对执行难问题的解决力度尤为必要。而当前工作实践中立审执各环节的协调配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执行工作,必须加以规范和解决。要建立立审执各环节协调配合机制,必须从审判管理视角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由于过份强调调解,盲目追求调解率,甚至掺杂法官个人因素进行“调解”,使诉讼调解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调解制度的初衷,产生了变异,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明显。强制调解、违法调解、久调不决、以判压调等各种不正常的调解现象纷纷出现,不仅侵害了当事人权益,也危及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本文结合基层司法实践,对诉讼调解的优势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诉讼调解变异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从诉讼调解的
在面对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的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审判质量与效率,寻求构建合理的审判监督管理体制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共识。然而,用什么样的方式及手段却众说纷纭。本文,笔者将从剖析审判管理权及审判权的内涵、区别入手,分析当前法院内部审判管理权的运行模式,试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审判管理体系。
在司法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司法实践对司法方针政策改革浪潮的积极回应,不少地方法院都将建设“管理型法院”作为法院发展的方略。以审判权控制为中心,以效率和价值为追求的审判管理机制是法院管理的重心,但是从宏观来看,这样的管理是一种考核导向下的制度设定,并不能完全有效应对司法运作用其它因素参与导致的新问题。于是,笔者借鉴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倡导建立一种风险管理的意识和模式,并且根据几种常见的审判权运行中的
审判委员会作为审判组织的一种,在司法实践中行使着各级人民法院最高审判权的职能。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审判委员会决策机制,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已日益不适应公平的审判机制和高效的审判管理机制,且与人民法院所而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相适应,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的质疑和关注。笔者尝试从审判委员会决策的现实制约出发,对审判委员会决策制度进行考证,提出审判委员会决策机制的完善建议。
审判管理权是带有司法特性的准行政权,与审判权是服务与被服务、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而审判管理改革是新时期提升法院公信力,推动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支撑。笔者认为关键是将审判管理职能与审判职能逐步分离,通过信息化使其回归本位,并赋予其新的内容,通过强化节点管理、立体监督和绩效考评,体现立、审、执、监一盘棋思想,从制度上保障审判活动的规范运作和审判权的正常行使。
审判管理是让审判权更好的行使,司法监督是对法官的司法行为进行规制,两者都是为了促进法院审判活动有序进行。目前审判管理和司法监督互动衔接存在着一些障碍,人民法院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两者衔接体制,将审判管理与司法监督有效结合。
信用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司法信用是司法权威的基石。作为一种制度化前瞻性建设命题,司法信用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期盼。当前,以个案引发的司法不信任正在泛化成普遍的社会心理,司法遭遇信任危机,严重制约着公平正义法的价值的实现。究其原因,与司法程序规范弱化,审判权运行管理疏漏不无关系。为了探寻理论和实践的共鸣,笔者从审判权运行与司法信用缺失现状阙如、原因溯源、价值取向、规则设计等几个层面,通过案件质量
法院审判管理改革的推进,促使审判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态势,如何有机整合当前多类的价值观念,形成理论合力,笔者认为将是审判管理改革工作在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审判管理制度是实践性很强的制度。当前我国审判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面临着一定程度的管理错位、越位与缺位的三重困境。针对此,应着力完善科学的审判质量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强化案件质量的评查与评判,并注重对审判管理效果的科学评估,从而推动审判管理机制向着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