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求教育国际化,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国际化教育.一方面,前沿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国界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能够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下取得共识、达成一致,因此,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的内容.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阶段,研究
【机 构】
: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成都610065
【出 处】
:
第二十九届全国研究生院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求教育国际化,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国际化教育.一方面,前沿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国界的双边或多边合作,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能够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下取得共识、达成一致,因此,专业知识领域外的国际化视野与思维培养,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的内容.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阶段,研究生培养国际化要为“民心相通”承担时代使命.为此,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推进,要响应时代要求,紧贴中国的全球战略规划与部署,侧重于培养研究生具备在多元文化氛围下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明晰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概念,阐明了三者的实质内涵与相互关系;并依据与之对应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特点,对比了三者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工程研究所应遵循的创新途径.当前我们在国家大力发展“双一流”背景下,研究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其关键在于结合学科发展规律,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所谓创新型人才核心是创新思维和途径的形成。而创新途径又和学科特点和研究属性非常相关,对
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综合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的新兴发展交叉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总结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理念,结合华中科技大学深厚的多学科交叉背景和基础,从优质生源机制、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和探索,以培养具备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思维、国际化视野及能
“校地合作、产教融合“这种新兴的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差异,同时也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管理、培养和政府规划、协调、政策这几个方面.
面对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支撑、招生机制、导师制度与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天津大学在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围绕以交叉融合为导向的综合学科布局、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规划和创新性的实践.
“新工科”建设是在面对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工业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升级之下,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竞争严峻形势而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是对实现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型的探索与呼应.“新工科”建设既包括对传统工程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又包括有别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创新”.面向“新工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遵循横向“专业知识与实践并重”、纵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多方协同育人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已成为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在机械课程教学中,对工科学生(含研究生)数学能力的培育十分重要.数学能力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及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论述了在“新工科”视域下机械教学中对工科学生数学能力培育的几个关键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多,对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本文依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以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入手,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提出了新的目标,而“新工科”的快速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将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引入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中.本文通过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和国内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研究生课程改革的经验,提出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增设“交通大数据管理与分析”研究生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形式等进行了设置与分析,目的是让交通运输工程的研究生适应“新工科”和大
智能车辆技术是目前发展的热点方向之一,北京理工大学在该研究方向在国内起步早,研究成果丰富,在行业有比较大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2016版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智能车辆基础”课程.2017年下半年,智能车辆课程立项为研究生“明星”课程培育项目.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开展研讨互动,从智能车辆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课程教学条件建
在全球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分析工程博士胜任力素质特征,通过文献分析从德行、知识、能力、个性四个方面构建胜任素质49项二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素质特征,构建工程博士胜任KNTP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