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区域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信息科学技术为手段、水保工程技术为核心、生态恢复技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生产实践技能,强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实效.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以满足“工程绿化、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水土
【机 构】
: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11130,成都
【出 处】
:
201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高峰论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四川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区域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信息科学技术为手段、水保工程技术为核心、生态恢复技术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生产实践技能,强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实效.实施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培养,以满足“工程绿化、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工程项目管理和水土保持基础研究”5方面的社会需求.经过改革,教学资源明显优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明显提升.
其他文献
本文列举了海淀区北极寺公园、百旺二期城市休闲森林公园、西冉生态公园、园外园一期生太号观提升工程,进一步阐述海淀区园林绿化局近年来在公园建设中通过下凹式绿地回渗;道路透水铺装及埋设透水管的回渗、导流;雨水收集池汇集,形成汇集,形成园林小景观;园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雨水利用技术.使公园绿地内的雨水得到充分下渗,回补地下水,并将降雨量集中的汛期强降雨集中汇集至园内的集雨景观池中,通过园林手法,既达到了雨水
天坛公园科普活动旨在突出天坛公园特色,将古树作为品牌科普活动的主体,策划设计了古树系列科普活动,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活动的网络化宣传和互动方式上都有所创新.科普活动内容在参与性、趣味性、社会性方面,打破传统模式,把更多的时代元素融入其中,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认可.
绿道对于促进物种运动具有积极的连通效应,为探究绿道对于植物运动的扩散效益,评估鸟类对于动物媒植物传播的贡献价值,本研究以北京市18条绿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绿道鸟类与动物媒植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显著促进动物媒植物的扩散,较宽的绿道和低干扰的绿道环境能提高鸟类的扩散效率,为动物媒植物的散布提供机会.
中国生态植被建设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忽视灌木和草本.本文从遵循自然分布规律指导植被生态修复和3种植被类型生态功能的比较2方面进行阐述.在植被建设过程中,要冈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提出以“生态植被率”作为评价绿化效果、衡量生态建设成效的指标,以期为中国生态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深圳的城市化高度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随的城市水土保持从产生、发展壮大,到目前形成一定行业规模,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也取得了深圳特有的水土保持成就.在高度城市化背景下,深圳城市水土保持也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当前行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解决途径,重新认识城市水土保持的功能、概念和内涵,明确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定位城市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同时针对深圳城市发展特点和今后
为了纪念关君蔚先生对中国水土保持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对其巨著中的创新理论和学术思想进行领会与解读,揭示了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控制论、系统科学结合东方思维可实现生态系统向稳定持续方向发展.分析了生态控制工程理论对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启示.向大家展现了中国水土保持学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借此勉励广大从业人员不忘前辈的教导,勇于实践,继续为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更大的成绩.
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水土保持是发展的生命线.水土保持是工程建设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工程建设方面,水土保持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各个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但是目前缺少对水土保持中人文情怀的研究.本文从人地关系、文化传承、人文关怀三个方面探讨了水土保持中人文情怀的体现,揭示了水土保持发展过程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水土保持中文化的传承以及水土保持工程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以期为丰富水土保持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中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山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即需要明确分类培养目标,通专结合;遵循认知规律,改革培养模式;改善知识结构,修订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流人才,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再上一个台阶.
根据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培养符合时代特色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理念.主要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善实践实习条件、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和完善“班辅教导”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在此人才培养体系下,有望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行业各类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构建及优化设计是解决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内容陈旧、知识总量激增与高教学制有限这两大矛盾的有效措施,这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通过比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两所典型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异同,回顾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方向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和学校定位,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提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农科高校特色的水土保持专业培养目标,并对水土保持方向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及优化设计,使之更加符合水土保持专业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