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研究最深入的一种机制,是基因表达微环境中调节细胞功能和行为的重要方式.银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受多基因遗传因素及多种环境因素诱导,目前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的异常及其可逆性可从基因水平调控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为银屑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机 构】
: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四次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研究最深入的一种机制,是基因表达微环境中调节细胞功能和行为的重要方式.银屑病发病机制复杂,其受多基因遗传因素及多种环境因素诱导,目前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的异常及其可逆性可从基因水平调控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为银屑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从穴位埋线的概述,在皮肤疾病中的有效应用,以及穴位埋线和其他中医外治方法的联合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指导穴位埋线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本文结合中医文献,从基础理论和临床两方面系统阐述了清代名医王维德"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的学术思想的合理性及时代局限性.为中医外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2000-2016年文献中中医治疗脱发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至2016年3月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期刊,筛选其中所有内服与外治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筛选出治疗脂溢性脱发的方剂进行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检索文献共350篇,收集符合条件的方剂185首,其中内服方剂150首,外用方剂35首;(1)在用药频次上,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何首乌、当归、女贞子、
白癜风中医称之为白癜、白驳风,是一种常见的可有遗传因素但为后天发生的色素减少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色素脱失.该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缺乏理想的手段.是一种容易诊断而难于治疗的皮肤病.因其病变部位在皮肤表面,内服药物所需疗程较长,收效慢、治愈率低,而外治法具有直达病所、简便易行、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的特点,外治法治疗白癜风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用中药外治白癜风的报道很多,主要制剂为浸剂,亦有散剂、
《外科正宗》为明代医家陈实功于明万历年(1617)所著.该书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内容充实,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在内.本文就陈实功《外科正宗》中有关皮肤病的外治法作以归纳总结.本书所列外治法既切合实用,又简便效捷,本文在此基础上,近一步拓展了应用范围,结合现代技术,改进创新应用方法,临床疗效确切.故这本书对学习皮肤病外治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时至今日,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仍是一个医学难题,中医药防治增生性瘢痕有着较久的历史,治疗增生性瘢痕具有疗效相对较好、毒副作用较少等优势.但是,中医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尚未明确,研究的内容往往限于对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合成等细胞层面影响的研究,而对各种细胞因子具体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影响信号分子在细胞内及细胞间的传导,并最终如何导致细胞凋亡等分子层面的研究却相当有限,中药成分的作用靶点也不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鬼风疙瘩".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的特点为:突然发作,大小不等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皮损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退后不留痕迹;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呼吸困难;皮肤划痕试验可为阳性;皮疹经过3个月以上不愈或反复发作.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因病因复杂,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幸福指数.祖国
目的:通过对白庀的中医外治法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其常用外治方法种类.方法:检索1949年到2013年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文献中出现的白庀的外治方法名称规范后,共计20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7种分别是中药外涂、中药外洗、中药熏蒸、刺络拔罐、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矿泉浴.当然还有出现频率相对较多的外治法,分别是梅花针叩刺、矿泉浴、封包疗法、艾灸疗法.结论:白庀的中医外治
火针是起源于远古时代并经过不断演变、流传至今的传统中医外治法,将特殊针具烧红或烧白后刺入特定部位,通过针体将火热导入人体后,温煦脏腑经络,促进气血运行,鼓舞正气,亦可以火热之性引毒邪外散.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火针不仅可通过高温直接杀灭病原体,而且通过兴奋第二优势灶、刺激局部皮肤免疫应答等机制有效缓解疼痛、瘙痒并增强非特异性防御机能.该文旨在对近年来火针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痛风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高尿酸逐渐成为继"三高"之后威胁人体健康的"第四高".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的治疗日趋成熟和有效,但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西药药品多具一定不良反应,长期服用不能耐受.中医药辨治痛风病不仅能够在急性期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具有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地延缓痛风病向肾病的终末期发展.笔者通过近十年中医文献的回顾,发现中医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