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针对结晶法制备颗粒状铬酸酐(CrO3)的清洁新工艺,研究了不同搅拌转速对该清洁工艺铬酸酐结晶过程的影响。通过ICP、XRD、SEM 等手段对工艺收率、晶体物相及质量、晶体粒度大小、粒度分布及晶体形貌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搅拌转速对铬酸酐结晶过程各方面的影响,确定了可以得到颗粒状优质铬酸酐晶体的搅拌转速。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
【出 处】
:
2016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结晶法制备颗粒状铬酸酐(CrO3)的清洁新工艺,研究了不同搅拌转速对该清洁工艺铬酸酐结晶过程的影响。通过ICP、XRD、SEM 等手段对工艺收率、晶体物相及质量、晶体粒度大小、粒度分布及晶体形貌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搅拌转速对铬酸酐结晶过程各方面的影响,确定了可以得到颗粒状优质铬酸酐晶体的搅拌转速。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研究了超重力对Al-Cu 合金的凝固组织细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超重力能够显著细化Al-Cu合金的凝固组织。当Al-Cu 合金以10℃/min 的冷却速率凝固后,在常重力下,其宏观凝固组织为非常粗大发达的树枝晶,;当重力系数为100 时,其凝固组织得到明显细化,当重力系数增加到300 时,其凝固组织进一步细化,树枝晶明显变短变细,尺寸明显减小;当重力系数增加到800 时,其凝固组织变得非常
以次氯酸钠为氧化剂,研究了铜精矿中钼氧化浸出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出时间、温度、液固比、NaOH 浓度和NaClO(有效氯为10%)用量对铜精矿中钼浸出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浸出时间5h、温度50℃、液固比10/1 mL/g、NaOH 浓度为0.87mol/L,NaClO 用量10 mL/g 时,钼的浸出率达99.8%.
利用Al-17%Si-4.5%Cu 熔体中密度较小的初生硅颗粒模拟熔体内的夹杂物,并采用超重力场分离铝熔体中的夹杂颗粒,研究了不同重力系数条件下,金属熔体中夹杂物的分离规律.图1 为超重力实验装置示意图.经过超重力处理后,初生硅颗粒在试样上部区域发生了偏聚现象,且随着重力系数的增大,硅颗粒在试样上部区域的聚集程度越显著,如图2 所示.
随着选矿技术的不断进步,白云鄂博铁精矿中的氟含量已降至0.50%左右,但氟对烧结矿、球团矿质量以及高炉炼铁生产的不利影响并未消除,特别是由于白云鄂博铁精矿中同时含有钾、钠,F、K、Na 等元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烧结矿粘结相强度低,球团矿还原膨胀率高,烧结矿和球团矿软融温度低、熔融区间宽等不利影响.
H13 热作模具钢因为优良的机械性能、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冷热疲劳性能而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热作模具钢种之一,而钢中大尺寸夹杂物在模具钢使用过程中产生冷热循环热应力、组织应力等应力集中是导致模具钢疲劳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氯化法在综合利用有色金属资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氯化焙烧过程CuO 的转变规律,同时也探讨了不同的焙烧温度、氯化剂添加量和保温时间的影响。本文通过X 射线衍射分析和振动光谱分析等手段对CuO 与NH4Cl 的焙烧过程进行研究,并对焙烧产物中铜元素的价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在进行低温富氢还原球团矿试验研究之前,对H2 和CO 还原Fe2O3 反应热力学进行分析,找出其热力学规律,并在不同温度和氢气含量条件下进行富氢还原球团矿试验。结果 表明:当还原温度一定时,还原速率随着还原气氛中H2 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大;而且球团矿的还原度随H2 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铜粉电解过程的能耗较高,电流效率仅为90%左右,电解过程的高降耗成为制约电解铜粉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根源在于在低的铜离子浓度(8-12g/l),大的电流密度(1400-1600A/m2)条件下制备铜粉,极易在阴极板/电解液界面产生Cu2+浓差极化问题,且现行电解槽内电解液的流动方式,不利于传质,导致槽电压升高,电解能耗上升。本文采用具有平行流进液装置的新型电解槽,对铜粉电解过程的节能降耗进行
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于钙化焙烧钒渣的全新浸出提钒的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碳酸铵溶液浸取钒渣,在保证钒的高浸出率的同时,可以有效抑制杂质磷元素进入浸出液中,不需调节pH 值或添加铵盐等多余工序,只需通过冷却浸出液,就可得到钒酸铵沉淀.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当浸出温度达到80℃,碳酸铵溶液浓度达到600g/L,焙烧渣粒径在45μm-74μm,浸出时间为70min 时,浸出率最高,可以达到96.0%,同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