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过华北北部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板块汇聚,大陆增生的深部过程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华北深地震反射剖面进行探测,成功地获得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精细结构;自南向北描述了华北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地壳不同变形样式,SinoProbe华北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上述反射特征展现了详细地壳结构与构造变形样式的图像,揭示出板块向北俯冲汇聚、地壳伸展,岩浆侵入,逆冲推覆的地壳增生之深部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分析多种描述横穿霍山山前断裂带的冲沟纵剖面形态的参数来反映冲沟发育对断裂活动特征的响应。这些参数包括河流纵剖面的数学拟合函数,基于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的坡度-面积关系以及凹曲指数、陡峭指数,河流坡降指标与Hack剖面。
震源断层的分析结果得到1290年强震等震线分布形态和地质断层八里罕断裂的支持和验证,表明对于历史地震进行新探索的途径是可行的。这种采用地震学分析,由众多小地震资料推测震源断层空间取向及其运动方式的方法尝试,对促进地震构造研究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于知之不多的历史地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岩石摩擦滑动微观瞬时状态的参量-断层滑动势,以定量化描述断层各部位在失稳滑动过程中的行为。
本文从粘滑事件的定位,粘滑事件中近场的震相分布,同一事件各通道接收的信号频率成分,各通道的能量来分析粘滑过程中是否可能存在震源多点错动的现象。研究表明,粘滑实验过程中震源除了有传统的单点错动,也存在着类似于天然地震中的多点震源的现象,同时指明实验室声发射多点震源的研究是最基本的物理基础,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对室内地震模拟实验的深入发展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实施双剪摩擦实验,利用多通道超动态应变场观测系统以及高精度激光位移测量系统获得的应变和位移数据,从宏观、微观及瞬态三方面来分析摩擦系数的变化过程。指明寻找地震断层上的高μ值区域,或平行断层剪应力大于垂直正应力的地区,这些部位可能是厘定潜在震源区。
研究历史强震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对今后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对认识该区大地震的孕育机理,评估地震危险性,有效减小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这一重要的构造区域,本研究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采用粘弹松弛分层地壳模型,考虑1654年M8.0天水南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M8.0级地震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计算了1654年至1976年8次M≥6.5级地震序列之间的应力传输和地震的相互作
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上地幔顶部的速度结构可为分析汶川地震的深部动力机制提供重要参考。与常规Pn波成像方法的结果相比,本文采用的台站间Pn波到时差成像方法能够有效消除了地震时空参数的影响,成像结果也应更为可靠,对此进行了综述。
本文以L1剖面深地震测深P波速度模型为基础,采用有限差分波场计算,得到时间记录剖面和不同时间的波场快照,将波场模拟时间剖面与实测记录时间剖面进行对比,通过对速度模型的不断修改,最终波场模拟时间剖面与实际记录时间剖面较为一致的速度模型就认为是长白山火山区的真实速度模型。同时重点讨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下岩浆房的赋存状态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由于地震只是构造活动的一种,多数构造活动并不引发地震,将研究转向断层的现今构造活动,它不仅对研究热异常和地震的关系起到桥梁作用,而且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防震减灾提供重要依据,并且,以现今构造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加明确的物理意义,在实验室和野外都可以得到验证。同时,这二者的关系还很容易被GPS形变场,重力异常场等资料旁证,并对3·11日本地震前依兰—伊通断裂带的拉张活动进行了分析,指明2
在华北北部由SinoProbe-02项目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南起北京附近的官厅水库,北至二连浩特东北的中蒙边境,跨越了华北地台北缘和兴蒙造山带南部若干重要大地构造单元。实施该项深部探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对比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精细的岩石圈构造特征,揭示克拉通和造山带的深部构造关系,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增生、碰撞过程以及中新生代东北亚伸展构造在岩石圈尺度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