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特征的研究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成立70周年暨“土壤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蕴含着巨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青藏高原三种不同高寒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土壤总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腐殖质碳、团聚体碳以及胡敏酸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本文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a 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等四种模式、选取其种植带和休耕带两个功能区对暗棕壤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CWSS)、胡富比(CHA/CFA)、胡敏素(CH
以丹江口山区10 年生温州蜜柑为研究对象,试验共设置五个处理,分别为:CK(不施肥),M0(推荐施肥),125%M0(125%推荐施肥),125%+FT(125%推荐施肥+四次施肥),125%+PG(125%推荐施肥+种植三叶草),除CK 和125%+FT 处理外,其他处理均施肥3 次。试验测定土壤硝态氮、碱解氮以及速效磷纵向分布状况和生育期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土
肥料氮在土壤中的大量残留不但导致土壤养分的不平衡,而且为生态环境带来潜在威胁,因此,研究残留氮的动向及作物有效性可以为高效利用土壤残留氮素和减少残留氮素的损失提供依据.应用15N 示踪技术,通过4 年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过程中土壤中残留肥料氮的变化及作物吸收利用.结果发现,冬小麦播种前施用的15N 标记氮肥在0-200cm 土壤剖面中均有残留,但大部分累积在0-40
通过测定大兴安岭林区不同火烧年限(火后4a、6a、14a、40a、70a 以及120a 内未火烧)的土壤养分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特征变化,探讨火烧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长期影响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火烧年限的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水溶性碳氮)及碳氮比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长远来看,火烧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在火后6a 恢复到未火烧水平,在火后70a 达到最高水平;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高效施肥是提高大豆单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农民的不合理施肥,造成了植物利用肥料效率降低,影响了大豆单产的提高,并且造成多余的肥料白白的浪费,流入到环境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压力。本研究通过模型预估、数学统计等方法,研究东北大豆产区大豆作物施肥特点及规律,通过建立大豆养分专家系统,对大豆需肥情况进行估算,提供准确、便捷的施肥方法,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对东北
采用水浸提法可获得到作物根系分泌物,然后加入到土壤中在培养室培养14 天,研究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的影响.三种作物(玉米、大豆和甜菜)的根系分泌物未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提高土壤呼吸、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作物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呼吸释放二氧化碳量,分别为23.4%、19.7%和20.8%;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43.6%、10
土壤质量概念上由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构成。土壤肥力是作物生产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演化与土壤微生物驱动的过程紧密相关联。本文报道了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阐明了与土壤肥力质量相关的土壤碳、氮转化的微生物过程或机制。
施肥与耕作是影响农田地力的常见农艺措施,然施有机肥与免耕对潮土地力提升的促进机制目前尚不明晰。利用河南封丘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平台(>20 年)研究发现,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长期缺施磷肥的NK 处理对潮土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多样性与侵染率影响较小,而长期含磷施肥特别是施有机肥大幅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AM 真菌种群丰度及其菌丝分泌的球囊霉素含量,但A
滇池是中国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滇池流域大棚种植中磷肥随大棚下渗进入地下水,是导致滇池富营养化的重要的磷素非点源农业污染。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用,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及生物性状,吸附土壤中的磷肥,减少磷素迁移流失。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结合实际农业生产的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滇池流域大棚土壤中磷素利用流失和小白菜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针对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田种植中存在的土壤基础肥力低,地力恢复慢及连年种植马铃薯等忌连作作物引起的土壤结构恶化等农业生态问题,通过选用天然土壤改良剂(腐殖酸、羊粪、膨润土)及高分子有机合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和土壤微生物制剂(生物菌肥)等多种土壤改良剂,对燕麦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剂改土效果研究,取样测定了不同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紧实度及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等性状指标,并分析了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燕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