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压情境和紧急情境中,如何实现良好自控,产生最佳表现?这是运动员参赛、学生应考、消防队员救援、医生手术、军人作战、宇航员升空都会关心的问题。相互关联的问题包括在高压情境和紧急情境中,如何做好注意控制、思维控制和情绪控制?如何做出最佳决策?发挥超常和发挥失常的机制是什么?专家与新手在信息加工和情绪控制方面的主要差别何在?如何通过心理训练提高人们高压下的应对能力?从1898年Triplett所做的著名的社会促进效应研究开始,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并检验了各种理论以解释运动员大赛中的最佳竞技状态或发挥失准现象,包括倒U型假说(Yerks&Dodson,1908)、内驱力理论(Hull,1943)、自动执行假说(Baumeister,1984)、突变模型(Hardy&Fazey,1987)、最佳功能区理论(Hanin,1989)、多维焦虑理论(Martens,Burton&Vealey,1990)、流畅状态理论(Csikszentmihalyi,1990)、强度方向理论(Jone&Swain,1992)、加工效能理论(Eysenck&Calvo,1992)、心理控制的逆过程理论(Wegner,1994)、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注意控制理论(Eysenck,Derakshan,Santos,&Calvo,2007)、运动员挑战-威胁状态理论(Jones,2009)。今后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高压情境的设计和模拟。这包括两个子问题。第一个子问题是高压不高压力不大的问题。许多研究中的压力情境设置与竞赛差别较大,因而生态学效度较差。第二个子问题是高压分类不细的问题。竞赛中的压力可分为多种类别,包括奖励与惩罚的压力、个人与团队的压力、精准性任务与力量性任务的压力等等。压力很可能是一些重要概念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例如,压力可能是逆效应和自我损耗效应的调节变量。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地探讨不同压力情境对运动员自我控制与竞技表现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