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开展输电线覆冰特征及冰区重现期标准冰厚分布的研究,对防止电线冰冻灾害事故、开展电网设计及相关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有科学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80-2011年辽宁省11个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资料,采用极值Ⅰ型概率分布模型、地形修正和经验修正等方法,对辽宁省电线覆冰特征及冰区重现期标准冰厚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1年辽宁东部山区、南部沿海、西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区是冰冻天气现象多发地区,30
【机 构】
:
辽宁省气象局,辽宁沈阳110001 辽宁省气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16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输电线覆冰特征及冰区重现期标准冰厚分布的研究,对防止电线冰冻灾害事故、开展电网设计及相关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有科学指导意义.本文利用1980-2011年辽宁省11个气象观冰站电线覆冰资料,采用极值Ⅰ型概率分布模型、地形修正和经验修正等方法,对辽宁省电线覆冰特征及冰区重现期标准冰厚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1年辽宁东部山区、南部沿海、西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区是冰冻天气现象多发地区,30、50 a和100a重现期最大标准冰厚分别为10.0 mm、11.9 mm和14.4 mm,均出现在丹东地区.
其他文献
内蒙古乌达矿区曾以煤火肆虐而闻名于世,不当的煤炭开采恶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以发生明显地貌变化的1973年,1989年,1995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的TM影像作为遥感数据源,对各年度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后,经过MNF的主成分变换后,使用前两个主成分构建二维散点图,从二维散点图形成的近似三角形中选取3个端元波谱,即水体、植被和沙地,
会泽铅锌矿床闪锌矿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变化于130-220℃之间,集中分布域150-200℃之间明显高于次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80-120℃的范围。矿山厂的均一温度略大于麒麟厂,但其范围两个矿段大体一致,高温流体包裹体主要集中在矿山厂矿段。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的盐度主要变化于10%-18%之问,主要集中于12%-16%。其中矿山厂闪锌矿流体包裹体盐度13.2%-16.1%之间,与麒麟厂的9.9
胶东地区的差应力测算值,主要集中在35-45MPa 之间.从东到西胶东金矿成矿流体的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逐渐变小.在成矿早期的钾化热液蚀变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在成矿晚期的绢英岩化热液蚀变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胶东地区流体包裹体,流体中的K+在区域上自西向东呈明显的降低趋势,Na+在区域上自西向东呈现出跳跃式上升的趋势,与钠离子有利于成矿元素的迁移有关;Na
第一性原理计算可以很好的预测矿物在高温和高压下的相结构、热力学性质和弹性性质等,是矿物物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目前对于实验来说,仍然存在一定技术困难和需要昂贵的成本.Magnesite 是地幔中重要的碳酸盐岩之一,对研究地球内部和大气中碳循环以及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Wu and Wentzcovitch 发展了第一性原理计算弹性的新方法,其计算量不到常规方法的十分
准确界定内核边界(ICB)的地形特征对于人们理解内核增长、外核对流及核幔角动量传递机制等科学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Buffett et al.,2000).相似地震方法的提出使得这种界定成为可能(Song andDai,2008).通过对斐济汤加地区及南三明治岛地区相似地震的系统搜索,分别挑选出23对和32对相似地震.在此基础上,分析距离这些地震对的震中距范围在127°~140°内的全球台站接收到
断层的同震温度响应机制,不仅有摩擦生热导致温度升高效应,还应有同震应力释放导致温度降低效应。这两种效应共同控制着断层的同震温度异常。若忽略后者,则利用震后钻孔测温数据估算的摩擦热和摩擦系数将偏低。因此,深入研究断层同震温度响应机制,准确区分摩擦热导致的温度正异常和同震应力释放导致的温度负异常,并确定各自的范围和大小,将有利于准确获取断层摩擦热和摩擦系数等基础参数,对断层摩擦特性和发震机制等基础研究
为了进一步了解四川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在构造动力学上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在横跨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地区的GPS速度场和水准测量获得的垂直形变资料;在集成已有的地质与活动构造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地震精定位与震源机制解、汶川地震的地表同震和震后位移观测、以及跨断层形变测量和连续GPS观测等多种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建立起龙门山断裂带两侧以及2013年四川芦山
2008年和2014年两次于田地震都属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强烈活动的响应,同时地震又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西侧边界上,结合近十儿年来青藏高原的其他强地震活动基本都分布在巴颜喀拉地块周缘边界上来看,这些强地震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至欧亚大陆之下的聚合作用使得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运移的响应,同时,可能还暗示着巴颜喀拉地块还处在相对的不稳定状态。
本文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基础上,对岩体开展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成岩时代、岩浆源区性质和形成构造背景,以提高该矿床的研究程度,为区域成矿规律和地质找矿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