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德州市十个县(市)区气象局、民政局提供的1978-2013年灾情数据和粮食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资料,计算受灾比(即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值)和成灾比(即当年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值)、灾害强度指数(即某时段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粮食损失量(即粮食损失量=[绝收面积×0.8+(受灾面积-成灾面积)×01+(成灾面积-绝收面积)×03]×单产)、减产比例(即粮食损失量与
【机 构】
:
山东省齐河县气象局,山东齐河,251100 山东省禹城市气象局,山东禹城,2512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德州市十个县(市)区气象局、民政局提供的1978-2013年灾情数据和粮食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资料,计算受灾比(即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值)和成灾比(即当年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值)、灾害强度指数(即某时段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例)、粮食损失量(即粮食损失量=[绝收面积×0.8+(受灾面积-成灾面积)×01+(成灾面积-绝收面积)×03]×单产)、减产比例(即粮食损失量与粮食产量的比值),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象灾害的强度变化和粮食减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粮食减产风险划分等级.结果表明:几乎每年都有气象灾害影响,影响最大的时段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干旱受灾比和成灾比年际波动变化较大,受灾比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成灾比呈缓慢下降趋势.1992年受灾比和成灾比为历年最大,分别是34.9%和25.8%,表明当年干旱灾害严重,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较重;洪涝受灾比和成灾比的较干旱而言,数值较小,年际波动变化相对较小,表明洪涝致灾程度比干旱灾害要小.二者均呈上升变化趋势,其中受灾比上升趋势明显.2010年受灾比约52.6%为历年最大,1990年成灾比约12.8%为历年最大.表明2010年全市洪涝受灾程度为历年最重,而1990年洪涝的成灾程度历年最重.受灾比与成灾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不一致是由于播种面积变化所致;风雹受灾比和成灾比年际变化剧烈程度仅次于干旱,但比洪涝灾害要大.二者均呈明显下降变化趋势,除少数年份数外,几乎每年都有风雹灾害影响,影响最大的时段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91年受灾比约25.4%为历年最大,1987年成灾比约16.2%为历年最大.表明1991年全市风雹受灾程度为历年最重,而1987年风雹的成灾程度历年最重;新世纪后干旱强度减弱,洪涝强度增加,风雹致灾强度基本稳定;3类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均为上升趋势,洪涝造成的粮食损失量上升最明显,以59×104t/10a的速度增加,粮食损失量与受灾面积的波动变化较一致,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大,粮食损失量越大,反之受灾面积小,粮食损失量也就越小;对1978-2013年各灾种灾情发生后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及造成的粮食损失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种灾害灾情发生时所产生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比例相当,干旱和风雹两种灾害的相对损失量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占气象总灾害损失粮食总数的比例差不多,分别为28.5%和29.0%,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总数的比例最大,约占425%;粮食减产风险较高的时段集中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新世纪初期,高风险年约占1%,其余时段大都为小低风险.干旱和风雹减产风险随时间的变化呈下降趋势,洪涝风险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他文献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指数)是以标准化降水指数、湿润度指数及近期降水量为基础,同时考虑了降水和潜在蒸散两项因子而设计的干旱指标.本文通过对衡阳各区域1960~2012年逐日Ci指数统计,运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MK检验),分析了近53年来Ci指数的年代际、年及季节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衡阳干旱日(Pd)、重旱日(Pz)及特旱日(Pz)出现频率分别为24.6%、3.1%和1.2%,其中
利用观测站点的日最高气温、土壤湿度旬观测资料以及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北-华东地区高温热浪次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s以及1990s2010年为高温热浪次数的高值期,1970s-1980s为低值期.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土壤湿度的3个气候分区,分区内前期(3-5月)和同期(6-7月)的土壤湿度与6、7月份高温热浪次数基本呈负相关关系,并且同期相关性更显
大风是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一场大风就可能给设施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了进一步减少大风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和危险,本研究针对陕西省渭南市设施农业(含日光温室以及大中小拱棚),采用关中东部11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大风资料,同期基础地理信息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灾情资料,在GIS平台上,从孕灾环境敏感性、危险性、承载体易损性三个方面,对于不同等级日最大风速≥10.0m/s日数、
本文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一种新的有效降水指数(IWAP),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客观识别法(OITREE)分别识别出1961~2010年中国区域性气象干旱事件各174次和184次,从干旱演变过程和干旱事件总体特征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CI指数和IWAP指数的识别效果发现:两指数对极端区域性干旱事件的识别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仍存在差异:CI指数对干旱的监测存在不合理现象,即"在开始时突然出现较严重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新疆典型绿洲棉田进行了连续4年的碳通量观测,探讨覆膜滴灌棉田生育期内碳通量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生长盛期(6-9月),棉田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变化明显,峰值出现在14:00前后.生态系统呼吸(Res)日变化稳定,与膜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稳定有关.日间GPP随太阳净辐射(Rnet)增加而增大,可用直角双曲线方程描述;且最大光合速率的峰值出现在7月.碳
根据楚雄州10县(市)1961~2014年逐月降水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方法,计算12个月(年)和3个月(季)SPI值,分析楚雄州年度干旱和季节干旱的演变特征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近54a来,楚雄州发生的干旱以轻度~中度全域性干旱为主,90年代干旱频率相对偏低,2009年以后干旱频率明显偏高.年度干旱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在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逐年减小,80年代后期至2014有逐年增大趋势
In this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moving cut data-approximate entropy (MC ApEn) to detect abrupt dynamic changes was investigated.Numerical tests in a time series model indicate that the MC-ApEn metho
砷对动植物以及人体产生毒害作用,对于作物砷污染监测是必要的.通过研究砷污染水稻光谱差异,利用奇异范围、奇异幅度和奇异指数等参数对水稻的光谱奇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初期,在350-680nm波段处光谱差异值较小,变化范围为367%-7.86%,而水稻抽穗期,变化范围为7.83%-16.19%,单纯利用测得的原始光谱提取水稻砷污染的弱信息具有滞后性.砷污染水稻光谱奇异范围主要集中在500-8
为了加大农村人群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与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通过采用B/S结构和WEBGIS技术建立供辽宁省内各级气象部门、气象信息服务站及气象信息员使用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系统.业务系统采用"一级部署、四级应用"的集约式结构,即在省级气象部门部署该业务系统,面向省、市、县级气象部门以及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员四级用户提供应用服务.系统显示平台分为气象信息实时
为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的气候效应,本文基于具有较高精度的MODIS土地利用及地面温度数据,在月、季、年等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我国东北区域耕地与草地的温度差异,弥补前人基于常规站点观测资料的相关研究在空间分辨率、资料代表性等方面的不足,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月尺度上,农业生产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显著,耕地区域白天(13:30)温度相对草地偏低,7-9月偏差较大,偏差幅度为-3.9℃,夜间温度偏差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