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语言学仅在乎语言内部(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律的研究,似乎无意中已将文化因素排除在外;处在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定性中的语言教学便无形中疏远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往后,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野确立之后,语言学的发展才陆续完成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随之,文化语境的建设就应该成为外语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至今,这一趋势的进展却并不十分理想。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文化的角度看语言,文化则是语言发生的原因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本文拟在构建一个由语内语外要素所构成的三维语境的同时,将文化教育设定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企望裨益于英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其他文献
在过去,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政体,使中美在对公众演说的态度上分歧很大。中国的先哲圣人都对言说不太看好。从《诗经·大雅·文王》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到孔子的"天何言哉?""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等,均对缄默加以推崇。尽管这不能表明中国古代不曾有过以言辞赢天下的民主时代,但是即使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存在过,也不曾像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留下来相对多的鸿论。这使得中国历来对言说的意义认识不足。此外"一元化"领导的基
当代科学能够准确地描述鱼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但可能还难以告诉我们鱼的心理状态,包括它们的快乐与痛苦,而古今中美的文学对此却不乏洞悉者。本文从中国家喻户晓的庄子知鱼乐的古代故事出发,再比较、分析美国当代杰出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写鱼苦的经典诗作,以讨论文学如何用其特殊的视角帮助我们感知自然、关注生态。这种视角的特殊性可以用直觉、移情、想象等突破了实证主义认识论传统的普通概念来解释,也可以借巴赫金的
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碰撞出现在两个场景中:一是基督教传入中国,二是华人进入美国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国家接受基督教。在中国的场景中,中华文化是主流文化,基督教文化是亚文化;在美国的场景中,基督教文化是主流文化,中华文化是亚文化。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在美国,华人基督教会已经成为美国华人的主要宗教组织。那么,有着中华文化背景的华人基督徒,如何对待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冲突与融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examine some problems and issues caused by intrinsic ethnocentric stance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municators.With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not only explore
西欧文化总的来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文化。以山水意识为例,西欧的山脉审美成熟较晚,人们认为山脉象征黑暗、丑陋不堪,这种情况直到18世纪才得到改变。美国人对山脉的认识继承了欧洲传统,山脉是荒野的一部分,是精神沙漠,同时又是森林、矿产的所在地,是赚钱的工具。征服自然的活动在内战后的美国西部达到高潮,山脉备受摧残。蔑视山脉的态度并非没有受到挑战。在爱默生和索罗的超验主义的鼓舞下,许多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呼吁保
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在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悠久的渊源。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其重要论著《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中更是廓清了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及艺术形式之一的绘画之间的界限,充分地肯定了文学和艺术与生俱来的共通性。在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中,艺术家们遵循着"S"形法则创造出了无以数计令人叹为观止的极富女性美的艺术形象,而实际上,文学家们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一法则以及
本文讨论了在中国人同美国人交际的过程中,随着国人对美国文化的接触,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很多国人不能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两国文化,因此在行为上产生的一种反应过激现象。这种过激现象不仅包括对于美国文化的过分适应,也包括对于美国文化的过分排斥。本文从文化相关论和狭隘文化中心心理等方面探讨这种反应过激现象,并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进行了分析。
知识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大有裨益。社会文化现象影响到女性语言的特点。女性话语呈现出软弱无力、信心不足、缺乏能力的特征。英语国家的性偏见明显地反映在英语使用的方方面面,如,藐视女性的社会身份、贬抑女性自身价值的现象,对女性进行非难和中伤,贬低女性人格的现象。文化和语言是互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英语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要想在英语交际活动中避免开罪他们的"半边
关于言语和思想转述的研究在西方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至今经久不衰,但在汉语中这方面的研究却如凤毛麟角。本文参照西方的一些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间接引语在汉语和英语报纸新闻中的一些形式和功能。我们认为,关于转述言语的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其在不同语类或体裁中的形式与功能做出具体的语篇和语用解释。
In this axile age, there is a need to remould and integrate different cultur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 by globalization 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ulture and a new type of relations between or am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