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文明”一词首次正式被写进党代会报告,成为党的行动纲领。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采取生态文明认知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筹措施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他们生态文明素质。
【机 构】
: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一词首次正式被写进党代会报告,成为党的行动纲领。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观念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通过采取生态文明认知教育、保护环境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筹措施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升他们生态文明素质。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城乡之间人口的双向流动,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优化模式。针对两种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轴向放射式和环形放射式——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柏林市与北京市作为对比案例进行研究,得出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基于人口的双向流动的结论,并从模式优化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通过强化城市间发展的均衡性、尝试城镇群发展单元以优化乡村向城市方向的人口流动;通过壮大小城镇、增加其就业供给、纯粹的轴向放射状城市空间与交通
现行农村低保制度的制定结构和标准单一,其制定原则没有考虑贫困家庭规模和种类的差异性——均按照同一个救助标准运行。而制度设计中,没能考虑到如老人、疾病、残疾、单亲家庭等不同农村贫困群体的实际需要,导致了制度操作过程中不少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本文对完善中国农村低保支出与促进低保效率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农业、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符合自己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本文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出发,具体研究了生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保护等发展战略,以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煤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60%-70%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间改变,2008年我国的煤产量27.93亿吨。显然燃煤是我国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煤地下气化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把金钥匙。通过比较纯治污与地下气化的投入结果,讨论了煤地下气化的重要意义,可以摆脱长期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可充分的利用煤资源;煤综合利用得到有效的提高,可以联合发电,可得到洁净的氢能源;保障采煤安全;甚至有必要时可以出口。作
本文研究了位于地理边缘的聚落演变规律、地理边缘与聚落相互作用机理,可以深入解读复杂人地关系。选取海南西部地区的海岸带与山地平原交接带作为典型地理边缘,以1930s、1960s与1970s的1∶50000地形图为基础资料,解译三个时期的聚落信息,探讨聚落与地理边缘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地理边缘决定聚落的空间格局、制约聚落的空间过程、聚落类型、中心聚落与地理边缘具有空间耦合关系;二者耦合的
中国地质公园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边界划分随意、公园面积过大等问题,此类问题的出现表明地质公园建设理论的薄弱。本文探讨了地质遗迹集中度问题并应用子封开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研究表明,地质遗迹集中度是表征地质公园面积和范围合理性的依据。应用地质遗迹集中度子封开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后,该地地质公园地质公园面积大幅度减少,但主题不变、内容完整,地质遗迹集中度达预期目标值。一园多区是提高地质遗迹集中度的重要举
本文以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创新之家”综合节水实践为典型案例,通过分析国内外节水配套激励政策现状,提出要全面持续深入开展现代产业节水、所需建立的适用性激励政策。主要包括节水器具的推广性激励措施和再生水工程激励措施,建议在节水器具推广中实施高效器具试点补贴、政府补贴采用差额方式;建议对再生水工程采用运营补贴,充分考虑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建议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对节水效果实施评估,建议将雨水利用纳入
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因岛制宜、科学综合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共识。作为人地关系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域系统,海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因岛制宜,统筹兼顾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等,国内相关研究对这些方面都有涉猎,本文从海岛资源开发、海岛经济及旅游发展、海岛社会文化变化、海岛生态环境、海岛系统研究、海岛发展支撑体系等方面,简要回顾总结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关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部分工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如何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条件,减少不利影响,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研究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产生的可能影响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问题,在综述了前人所做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提出未来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也随之而来,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从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后工业文明迈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唯有社会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才能逐步改变目前的严峻形势。党的十七大从战略的高度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亦是其重大举措之一。本文试图以利益博弈的视角,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性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