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翠贝是一种生物源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多种作物的田间病害,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400ppm 翠贝,分别在幼果期(花后2 周)、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3 周)、网纹形成期(花后4 周)和采前2 天四个时期对“玛瑙”甜瓜进行喷洒处理,研究处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理.结果 表明:采前翠贝处理可有效抑制A.alternata、F.sulphureum 和T.roseum
【机 构】
:
甘肃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出 处】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产后病理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翠贝是一种生物源杀菌剂,可以有效控制多种作物的田间病害,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400ppm 翠贝,分别在幼果期(花后2 周)、果实迅速膨大期(花后3 周)、网纹形成期(花后4 周)和采前2 天四个时期对“玛瑙”甜瓜进行喷洒处理,研究处理对果实采后抗病性的影响及其部分机理.结果 表明:采前翠贝处理可有效抑制A.alternata、F.sulphureum 和T.roseum 损伤接种采后厚皮甜瓜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及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其中对F.sulphureum 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抑制效果最好,处理组病斑直径低于同期对照组40.41%.采前翠贝处理明显提高了采收时及采后贮藏期间果实的苯丙氨酸解氨酶、4-香豆酰辅酶A 以及肉桂酸-4-羟化酶的活性及相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酶活性的变化与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采前翠贝处理还促进了采收时及采后贮藏期间果实体内木质素、总酚和类黄酮的积累.此外,采前翠贝处理还提高了果实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相应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由此表明,采前翠贝处理可诱导厚皮甜瓜果实的采后抗病性,翠贝处理的作用机理与其活化甜瓜果实体内的苯丙烷代谢,促进病程相关蛋白的积累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 是非常优异的抗源,被应用于育种近50 年,依然保持很强抗性,但由于其来源于长穗偃麦草,长久以来难以直接定位。本课题组前期已经将Lr19 和优异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 同时定位在7E染色体长臂末端一个相距较近的连锁区间内。
小黑麦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和有潜力的能源植物。利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2n = 8x = 56,AABBDDNsNs)和六倍体小黑麦(中饲828,2n = 6x = 42,AABBRR)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在F6代获得了6 份新型小黑麦系。
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是改良小麦或小黑麦、创制遗传材料以及扩大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本研究用代换系六倍体小黑麦(2D(1A)二体代换)做母本与普通小麦杂交并自交得到F2.
染色体工程是小麦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如何高效诱致和快速、准确鉴定各类染色体变异体是染色体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秦岭黑麦免疫白粉病。用感白粉病小麦品系D-2-3-4 和秦岭黑麦杂交,杂种连续自交获得对白粉病免疫的6R(6A)代换系,表明其6R含白粉病抗性基因。然后,利用6R(6A)代换系分别与感白粉病的开县罗汉麦及中国春ph1b杂交,构建6R(6A)单体代换系。
一粒系小麦是普通小麦种质改良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二者基因组的数目差异较大,育种中不易直接把一粒系小麦中的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本研究以普通小麦薛早作为母本,多份一粒小麦(包括6 份野生一粒小麦,24 份栽培一粒小麦,10 份乌拉尔图小麦)作为父本,通过幼胚拯救(平均成苗率为2.86%)或授粉后自然结实(平均结实率为0.86%)可获得远缘杂种F1,由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的 差异,F1高度不育,用普通小
绝大多数的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居群没有参与到小麦的起源过程中,导致普通小麦遗传基础狭窄。人工合成小麦经常被用作桥梁来转移节节麦和四倍体小麦的基因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检测渐渗系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外源片段。
利用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双二倍体(PHW-SA,2n = 8x = 56,AABBDDNsNs)和六倍体小黑麦(中饲828,2n = 6x = 42,AABBRR)杂交,后代连续自交,在F6代获得了一份新型六倍体小黑麦K14-827-1.与亲本中饲828 相比较,K14-827-1表现出穗长长、小穗数多、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叶量大、草量高、晚熟,且高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特点.
为了控制哈密瓜采后腐烂,保持品质,延长贮藏期.以哈密瓜“西州密17 号”甜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壳聚糖、热处理结合咪鲜胺处理对哈密瓜采后贮藏病害的影响.结果 表明:20 g/L 壳聚糖、55℃热处理结合咪鲜胺(0.667 g/L)处理可提高甜瓜贮藏的好果率、保持果实硬度、减缓果皮叶绿素的分解,减少果实失重.降低呼吸强度,推迟呼吸跃变及乙烯高峰的出现,延缓衰老.提高了果实POD、PAL、CAT、SOD
在胶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基因组中找到3 个几丁质脱乙酰酶(Chitin deacetylase,CDA)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CDA1、CDA2 和CDA3 基因,其表达水平同C.gloeosporioides 侵染芒果果实的致病过程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为了阐明这3个CDA 基因在该菌生长和侵染果实致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采用Multisite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