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司志》的文献结构与资料来源及其取材原则探微

来源 :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山司志》是我国古代遗存至今最完整的一部土司专志,系由白山司土巡检王言纪亲自主持编纂、详载明清时期白山司域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一部珍稀历史文献.该志体例完备,叙事完整,内容宏富,尤以史料价值见长,这主要得益于其征引文献的广博性、搜集资料的多途性和取材原则的精审性,从而保存了有关白山司乃至中国土司制度的大量珍贵的史料,成为研究壮族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土司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在中国方志学发展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节日的重阳节,作为延续着中原地区独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存在,能够依然活跃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需要人们去珍视、去发扬,进而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为文化立国战略发挥出应有的历史价值.文章就重阳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的模式和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包括统一规划,打造重阳文化生态园,打造精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弘扬重阳文化精神,打造老人社区等。总之,重阳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重阳文化精神的深刻理
现在看方志发展史专著,很少述及岭南情况,可能因为研究者眼光,只限制于岭北乃至所居地域,往往对岭南有所忽视,乃至漠视.岭南特别是广东的方志,发展之早及数量之多,并不逊色于他处.今将广东旧志编修纳入方志发展史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标新立异的东汉杨孚《南裔异物志》、堪称典范的元大德《南海志》、堪称名家的黄佐等人以及在特殊背景下编写的旧志,表明广东在方志发展史上,有其贡献与特色,希望为后来有心发掘整
晚清(1840-1911年)是中国历史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转折阶段.虽然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内争、外患不断,但地方志书的编纂并没有中断,仍然有序进行,其中广州地区现存志书10部.通过对这些志书的分析,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地方志书编纂特点鲜明:既遵循旧制,继承前志的体例,又富有创新,翔实地记述时代的变革.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晚清方志的特殊价值:一是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清代方志向民国方志的
文章从悠久独特的建置史、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敦煌文献三方面分析了甘肃历史文化对历代方志的编修工作的影响。甘肃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在秦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多民族文化和边塞文化的熏陶下,甘肃早期方志纂修一是起步早,二是名志多,三是地域色彩浓厚.因此可见甘肃的历史文化对方志编修有着独特的影响。
清代地方志受到经世致用思想、清廷寓禁书于修志的用意、乾嘉考据学的兴起、章学诚方志学的建立、西学东渐等因素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完备.这其中既有体现唯物主义、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一面,也有体现封建专制文化积淀愈深而过于守旧的一面.探寻清代学术思想与方志发展的关系,得到了启示,在清廷所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从寓禁锢思想于修书到考据学的兴起,几乎影响了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和方志领域。经世致用思想成为清代学
本文通过对明正德《瑞州府志》和崇祯《瑞州府志》的诸种比较,展现地方志书编纂的继承与创新.首谈明代地方志编纂的历史背景,接着从编纂的指导思想、组织人才、体例结构、继承创新、述而不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明代康海编纂《武功县志》、韩邦靖纂的《朝邑县志》,仿《史记》《汉书》之法,以文约事丰、辞约而事不漏,分类得当,被历代誉为名志.但长期以来,关于康志、韩志的评说有褒有贬,笔者认为私人编纂的地方志,不但要考虑其志书特点,更应当考虑编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揭示其康、韩两志的编纂特点.
囿于史料缺乏,学界关于康雍乾初修《大清一统志》纂修过程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首次运用内阁大库档案等史料考察初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过程.笔者将初修《大清一统志》的纂修过程分为六个阶段,探究修志的筹备工作,具体论述每个阶段大清一统志馆修志的具体作为,以便于总结前代纂修大型志书经验.
文章叙述了雍正《畿辅通志》(以下简称《雍正志》)编修背景及其编纂过程,介绍了雍正《畿辅通志》编修人员,分析了《雍正志》空间范围和时间断限以及本文所用版本,最后研究了有关名宦及人物传等内容,旨在研究上述诸传在篇章编排、人物选列以及内容撰写等方面的优劣得失,以为当今编写人物传之借鉴.
清代是地方志修纂的高峰时期,地处川东南的涪州,虽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较为迟缓,但有清一代,修志五种,充分反映出在地方志纂修中很高的积极性,地方官员和社会名儒主导修纂,志书的体例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近代化的表现凸现,这使得清代五种涪州志具有了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