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安庆石化产业是安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石化企业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本产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安庆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循环经济、促进安庆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延伸安庆化工产业链,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石化产业集群;突破利益、体制障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安庆石化可持续发展;研制耗能设备集成优化技术、优化流程
【出 处】
: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安徽省发改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庆石化产业是安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石化企业必须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本产业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安庆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循环经济、促进安庆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延伸安庆化工产业链,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石化产业集群;突破利益、体制障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安庆石化可持续发展;研制耗能设备集成优化技术、优化流程生产过程节能减排的控制系统;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强化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其他文献
安徽省产业集群不仅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总体上还处于企业集聚的初级阶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集群远未形成集群内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集中污染和集中的资源消耗使产业集群地区难以承载。用科学发展观思想和生态经济理论,对各类产业集群进行生态化改造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文章介绍了安徽省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作用,论述了该省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的重大意义,指出生态工业园是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的最佳选择,并提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又一次转变增长方式的表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因此,政府要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教育政策等方面,创造循环经济良性运行的政策环境体系。
在现代包装业中推行循环经济,就是要利用无限创意文化应对有限能源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最少数量的废弃物和最低限度的环境污染,直至不污染环境。即做到:包装废弃物最大可回收、再利用和再循环;节省能源资源,废弃物最少化和可自行分解,不污染环境。
安徽省是资源生产大省,也是资源消耗大省,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安徽迅速崛起及实现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安徽循环经济新体系,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再利用、降低污染负荷为重点,从政府、企业、区域、产业和社会五个层面大力推进。
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要实现安徽省经济与对外贸易良性互动,急需从战略上统筹考虑如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其与线型经济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循环经济下安徽省对外贸易的环境,并提出了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协调安徽省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安徽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安徽省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调整安徽省产业
本文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内容为基础,遵循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设置了包括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绿色环保、资源能源消耗和回收利用几方面内容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基于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于安徽省而言,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介绍了该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强化生态农业理念;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对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指出当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下降得越多而技术成本上升得越少时,企业有兴趣走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这样它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当消费者认同绿色产品并能够有效地鉴别绿色产品(企业)时,企业有激励走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它可实现差别化的竞争优势。根据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激励因子设计相应的制度体系,将有助于政府制定特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走循
水田生态经济循环圈是一种新型的水田经营模式。本研究设计了“水稻—水生生物—鸭—浮萍—黑麦草—鹅等”的水田生态经济循环圈,并正在试验之中。该项目的关键亮点有二:一是把过去稻田单纯鱼和无定量的养鸭进行科学的量化和有机的结合,使无市场经济价值的稻田小鱼转化为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土鸭,把原无定量放养鸭转化为操作简便,在水田循环圈内的定量(网格)圈养,真正的、切实的水田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二是把理论上倡导和研
皖南地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越的自然禀赋与相对较高的经济社会水平赋予了该地区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因此,沿江各市明确了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使沿江城市群成为全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