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三维实体建模及实现技术研究

来源 :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60791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介绍了基于Web的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建模语言)特色功能及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虚拟现实建模技术与第三方工具软件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三维实体模型库,可有效地应用于图学网络教学系统中。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有限元计算结果,将边坡稳定问题转化为图论中寻找最短路问题.通过引入图论中解决最短路问题的Dijkstra算法到搜索边坡最小安全系数及其危险滑动面中去,对Dijkstra算法作了一定的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基于Dijkstra算法的极限平衡有限元方法.通过一个经典的边坡考核算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和危险滑动面位置与推荐答案基本一致,说明该方法应用于边坡工程可
拱坝坝肩抗力体的力学性质,不仅与节理性状和分布规律有关,还受到拱推力大小和方向的影响.特别是富含张开性裂缝和夹有软泥的节理裂隙的岩体,其力学参数与拱推力水平有密切关系,在低荷载水平下,其变形参数较低,而在较高的荷载水平下,由于裂隙被压密实,岩体的变形参数将明显改善.拱推力方向与主要节理裂隙的夹角将决定节理裂隙的受力状态,将影响其破坏性态,进而影响节理岩体的抗剪强度.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降雨引起的渗流能降低填土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非饱和残积填土.降雨能使残积填土内形成渗流潜蚀破坏,并使地下水位和孔隙水压力发生变化,导致抗剪强度下降形成潜在破坏面,最终发生破坏.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研究降雨强度与降雨持续时间对于福建地区残积填土的影响,发现降雨强度变大或持续时间延长都能使残积填土内的地下水位上升,局部区域孔隙水压力增大,渗流速率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残积填土的稳定性.
本文在地下水位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假设地下水补给边界条件进行试算以满足所给的地下水位资料,从而模拟出自然状态下巴贡水电站坝址区的三维渗流场.在此基础上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三维渗流场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和分析,特别针对坝址区的F8大断层进行了精确的模拟,从而对坝址区域内的地下水渗流场主要特性,各主要建筑物位置的地下水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优化帷幕和排水的布置方案提供依据.
为了研究边界流体对孔隙介质渗流过程的影响,本文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二维不可压缩微流边界层流体运动控制方程,构造了孔隙介质三维毛细管网格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压力梯度与流速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经典渗流力学中的达西定律、低渗透介质的非达西渗流现象以及气体渗流的滑脱效应.并通过数值实验研究了流体粘度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两立体表面的交线是解决形体投影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另外视角研究了轴线正交的两圆柱相贯线的不同载体形式,在给定相贯线的基础上,用特殊曲面构造了多种载体形式,给出其投影图,并给出相贯线载体与其几何造型相关的名称,为相贯线内容的教学提供一种参考,为相关几何造型提供一些素材和方法。
传统的铅笔画绘制算法在对铅笔纹理的模拟时存在着建模过程复杂、时耗高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实时绘制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卷积算子的铅笔纹理生成算法,能够方便快速地产生用户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铅笔纹理。本算法只需对原图像执行一次卷积操作就实现了对图像的铅笔画风格绘制,因此该算法为实时铅笔画绘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交互信息的获取是决定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沉浸感和真实感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交互者手臂位置的跟踪,可以提供直观和谐的人机交互模式。为了跟踪手臂运动轨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预测控制理论的手臂运动估计算法(记作FPC-AME算法),用来实现形象化的六自由度手臂导航操作。试验结果表明,在环境光照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本算法可以生成稳定、精确的手臂位置信息,相关研究对虚拟环境下的沉浸式交互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
由于活动、角色及其约束条件等原因,使软件的需求过程变得复杂,因此运用系统仿真的原理对需求过程进行仿真,并能更好地了解该过程的各种性质。面向需求过程中活动,以集合和关系代数的方式建立需求过程的仿真模型;提出多层排队和相关矩阵一致性判断的方法,来分析该过程的动态特性;通过实验和证明,论述了仿真算法在时间复杂性上不超过多项式阶,结果说明仿真模型和分析方法是有效的。
提出了虚拟实验系统建模的"数学模型+实体模型"的模型结构和一种利用SPICE作为仿真模型来设计虚拟实验系统的新方法。该模型从真实实验抽象出实验场景、仪器对象以及元器件对象,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对它们进行数学建模与实体建模,完成对真实实验的虚拟。仿真模型以COM组件的形式集成于多媒体虚拟环境中,成功解决了仿真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设计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个应用实例,测试结果与推广应用情况表明,系统具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