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潜行扩大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和临床疗效--高速磨钻及弧形枪钳的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Microendoscopic,ME)下应用高速磨钻及弧形枪钳经单侧入路双侧潜行扩大减压术(Microendoscopic laminotomy,MEL)治疗老年患者(60岁以上)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和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踝关节骨折术后疼痛为常见并发症,常见原因包括踝关节撞击、软骨损伤、内固定刺激等。本研究总结了踝关节骨折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进展,明确关节镜辅助踝关节骨折治疗的意义。方法:研究系统回顾了PubMed数据库收录关于踝关节骨折的关节镜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相关英文文献,并对检索文献进行系统回顾,总结文献中的临床效果及损伤、手术相关信息。
目的:总结分析单纯外侧或内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05月至2013年01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收治的41例通过手术治疗的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3例,女18列,平均年龄 41.2(19~76)岁,均为采用单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外侧双钢板(外侧LCP,内侧支
[目的]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7年5月~2010年5月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0.2岁(28~54岁).同期行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8.1岁(24~51岁).对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
目的 移位齿状突Ⅱ型及浅Ⅲ型骨折是寰枢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正确处理是关系到寰枢椎功能能否保留的重要因素,齿状突螺钉内固定一般于颈4~5水平(甲状软骨下缘)做横切口,但由于该切口较低,难以直接复位,部分患者因此只能行寰枢椎固定,因此我们进行了颌下入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研究,冀能在辅助直接复位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内固定,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寰枢椎的功能,同时对难以实现复位内固定者直接经此
目的 比较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5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手术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35.3岁.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手术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38.5岁;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患者的年龄、
目的 探讨应用下肢骨折撑开器结合髓内复位器透视下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5例新鲜股骨干骨折,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1-52岁,平均44.3岁,双侧股骨干骨折1例,右侧8例,左侧6例.股骨上段骨折4例,股骨中段骨折8例,股骨下段骨折3例,术中采用下肢骨折撑开器结合髓内复位器透视下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及骨搬运技术治疗四肢长骨萎缩性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及骨搬运技术治疗的四肢长骨萎缩性骨不连、骨缺损13例,股骨4例,胫骨9例,术中取出内固定,彻底清除断端硬化骨,打通髓腔,用骨段滑移及牵张成骨技术修复清创后遗留的骨缺损;术后10d开始骨段搬运操作:每天1mm,分4-6次完成,术后每月复查
目的:骨水泥渗漏是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后严重并发症之一,X线对骨水泥渗漏往往无法进行有效评估,如何进行精确评估有助于分析病因,制定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2014年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院行PKP手术的患者81人进行术前后X线及CT扫描,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8年10一2014年5月治疗14例胸椎结核患者,男8例,女6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ASIA分级:A级l例,B级2例,C级5例。
会议
目的:探讨周期性牵张应力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核因子-κB配体(RANKL)受体激活剂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为成熟的破骨样细胞,之后接种于硅橡胶膜上,利用EF3200 力学试验仪搭载的BioDynamic 生物反应舱系统,对细胞进行周期性循环牵张微应变(微应变)加载.实验分为四组:0%,5%, 10%和15%拉伸应变组,力学刺激时间为3天.一次一小时,一天一次.破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