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梅雨锋突发暴雨中尺度动力结构的双多普勒雷达综合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f0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对2003年6月26~27日合肥和马鞍山多普勒雷达探测到的梅雨锋暴雨资料进行了三维风场反演,对其中β和中γ尺度三维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 CS)及其上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是此次暴雨的主要降水系统.此次暴雨是由中低层的中β尺度辐合线引发的,中β尺度辐合线对暴雨的触发、发展、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辐合带的逐渐减弱,强降水也逐渐减弱;对流系统低层的正涡度大值区与辐合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且对应地面的强降水区.文中还给出了此次暴雨的三维动力结构模型.主要结论如下: (1)从雷达回波特征来看,这是一次积层混合型暴雨,梅雨锋降水回波强度在10-30dBZ,对流回波强度在45-50dBZ以上.中β尺度对流回波带具有很高的降水效率,全椒局地强降水主要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引发强暴雨的中β尺度对流回波带在夜间形成. (2)双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中低层的中β尺度辐合线引发的,辐合线对暴雨的触发、发展、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中β尺度辐合线自西向东传播,高层辐合线比低层辐合线位置偏西.辐合线首先在低层形成,然后逐渐向中层传播、发展;强降水减弱时,中低层的辐合线也逐渐减弱;中低层的辐合线消失后,降水强度明显减弱. (3)此次局地强降水与本年度另外两次梅雨锋暴雨的三维风场结构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相似之处在于,这三次暴雨均是由中低层的中β尺度系统造成的,梅雨锋上的中β尺度辐合线主要在中低层发生、发展.不同之处在于,本次暴雨由于对流系统比较旺盛,中低层的中β尺度辐合线在垂直方向上曾一度伸展到5.5km高度,由于辐合线两侧的气流势力相当,辐合线在南北位置上变化不大,且基本上位于中β尺度对流强回波带偏北一线;低层的辐合气流对应着垂直方向的上升运动,可以造成水汽的向上输送,低层水汽辐合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和维持非常重要;其上的中γ强对流单体(>45dBZ)发展旺盛,垂直尺度比较深厚,一直伸展到6km高度,最强时曾达到6.5km高度;中γ尺度强对流单体在中β尺度强回波带上沿着西南-东北向分布、移动,与辐合线的流型方向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中低层风场在暴雨形成、发展、维持中的重要的动力作用.而其他两次暴雨的中β尺度辐合线仅限于4km高度以下的低层.
其他文献
常规高空探测系统从2002年开始大规模使用GTS型电子探空仪携带的碳湿敏元件进行相对湿度探测.与59型探空仪上的机械式肠膜测湿元件不同,碳湿敏元件是电阻式湿敏元件,在低温感湿
会议
我国探空观测业务已逐步用L波段探空仪取代59型探空仪.为了解L波段探空仪观测质量,利用观测资料减模式背景场的差的统计分析技术和贝塞尔函数拟合法分离观测误差技术,分析了200
利用河北省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三个GPS站观测资料,通过GAMIT软件处理反演到2005年4-11月的大气可降水量资料,初步分析了河北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PS反演的大
会议
本文依据风感应器距观测平台(人工站)和距观测场(自动站)两种不同安装高度的风同期观测资料,对地面风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就平均状况而言,平均风速人工站比自动站偏大,两者差
雷电是雷暴天气最常见的现象,而雷暴是一种伴有多种天气现象的中小尺度天气过程,雷暴天气不仅产生雷电,还伴有大风和暴雨,有时甚至会出现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雷电是雷暴天气最
会议
根据近五十年东营市境内冰雹资料,对影响东营市冰雹发源地和移动路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东营的冰雹有四个发源地和三条移动路径,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下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业务,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所以我们的观测数据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我局自动站自2005年1
会议
运用ASP.NET、VB6.0等软件对SQL SERVER数据库的访问功能,将山东省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资料整合为综合数据库,并能实现实时数据更新.基于此数据库,开发了数据库管理、
本文分析了负离子观测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系统性介绍了一种负离子自动化观测仪器的结构、性能、特色、安装方法与观测方法,并对观测结果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负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
会议
本文从青海省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现状分析着手,指出其不足和缺点,同时结合青海省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具体需求和建设目标,提出了青海气象信息广域网的设计和规划方案.